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老茶村”里的“新茶事”

2022年04月10日08:32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春回大地、新芽初展,镇远县都坪镇天印村茶香沁人,采茶人的欢声笑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荡漾。今年春天,这个以“天印贡茶”而闻名的“老茶村”,忙起了“新茶事”。

“还是围着茶转,收入却从一份变成了三份,满足了。”52岁的茶农洪长银巧手如梭,指尖如音符般在茶树上跳动,一颗颗嫩绿的茶芽飞快地“流入”腰间的茶篓。带着满满一茶篓“劳动成果”,洪长银来到村子里的茶叶加工厂。一过秤,足足有4斤重,收入320元。

一天的辛劳被收获的美好冲淡,喜悦爬上眼角眉梢,洪长银盘算起今年春天的收益,“4亩茶园流转给了村合作社,得了一笔土地流转费。在自己的茶园里采茶,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有茶青收入1.5万余元。合作社正在新建茶叶基地,去务工一天还得80元务工费。”

采新绿、栽新茶。在这个草木蔓发的季节,天印村收获美好,也播种希望。

“村里建立起多方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新建茶叶基地400亩,改建180亩。”天印村党支部书记印开权说,今年天印村“茶事”的重要一项就是茶产业规模化。

扩规模,是重振“天印贡茶”辉煌的积极信号。

在唐代就已成为全国名茶之一的“天印贡茶”,到明清更负盛名,清初便以“贡茶”著称。20世纪50至60年代,曾两次在北京参加全国茶叶品种定型会,因具有形美色翠、汤色绿亮、余味悠长、经久耐泡的特点,深受国内外茶商好评。

“听祖辈讲,明清时期,镇远的茶商们便利用船只,用天印茶换取食盐和布匹等。”“天印贡茶”技艺传承人万文兴自豪地诉说着历史。

房前屋后、茶叶飘香。如今,天印村家家户户种茶,茶园面积达2000多亩。在悠悠茶香中长大的万文兴,耳畔回荡是那些灿烂的“茶故事”,经历的却是千年“贡茶”一路没落的无奈现实。

长期以来,“天印贡茶”产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境地,部分茶园陷入茶青产量低、质量不高等困境,有的村民们甚至砍掉茶树。不仅规模下降,还陷入了被贴上其他茶叶标签出售的尴尬境地。

前年春天,一名香港客商因缘际会来到天印村,品尝了“天印贡茶”后大加赞赏:“茶叶品质如此好,如果我要1万斤,你们能拿出来吗?”

客商最终抱憾而归,但重振“天印贡茶”产业的“火苗”却已熊熊燃起。

事实上,近年来,镇远县已释放了振兴传统优势产业的信号。针对“天印贡茶”困境,该县将其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并组织专家制定了《镇远天印贡茶综合标准体系》,标准涵盖了生产的自然条件、种植规程、加工管理规范等,用“标准”引领产业发展。

在“天印贡茶”主产区天印村,从2019年开始,已尝试通过合作社引领产业发展。“前几年合作社引领建设标准茶园近400亩,今年进一步扩大了规模,目前标准化茶园已近千亩。”印开权说,新建茶叶基地采取统一茶叶品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防疫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提品质、立品牌。“现在石阡、都匀等地的茶企老板都在打电话预定茶叶,我们茶的名声又响起来了。”

与此同时,天印村陆续涌现的4家茶叶加工厂,也在联合谋划“新茶事”,“携手合作,把品牌立起来,大家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万文兴创办了天印村第一家茶叶加工厂。如今,他也牵头抱团发展,为重振天印村茶产业出力。

“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专业化的茶叶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天印贡茶’知名度,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打造完整的茶叶产业链。”都坪镇党委副书记罗国超介绍,以“天印贡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已在该镇兴旺起来,新建茶叶基地约千亩,茶园总面积已近5000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丽)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