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人民日报看贵州

五十余年 他们接力守护

本报记者 苏 滨

2022年04月05日08: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每逢清明,守陵20余年的老郭,最担心的就是天气。

这天夜里,被窗外倾泻而下的疾雨声吵醒,老郭就再也没睡着。翻来覆去熬见一丝光亮,按捺不住下了床,舀点凉水拍拍额头,扛起扫帚出了门。

一地枯叶残枝,让老郭忙活了4个小时,直到上午快10点,才吃上口早饭。“得赶在大家进园前扫干净。右手扭了,才多耽搁个把小时。”撸起袖子,右手手腕处,一圈黑乎乎的印子,是贴完膏药留下的。

老郭全名郭德刚,今年72岁,是贵州省仁怀市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守护人,再往前追溯,他还是名老兵。

“当过野战兵,枪法百发百中,还有些能耐!”因训练强度大,经常泡在水里,退伍后的老郭患上风湿,两条腿逐渐不协调,“走5里路赶场,至少歇六七次,地都种不成。”

但老郭闲不住,喜欢转悠,才发现这座陵园,并结识了守陵人刘付昌。“他的胡子白花花,头顶亮光光,缠着一圈白帕子,年龄那么大还是自个儿守。”又过两年,到了1999年,老郭也开始跟随刘付昌的脚步,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陪伴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

值班室内,一只烤火炉、一个沙发、几把凳子,隔壁房间,堆放着6种以上的扫帚,而制作扫帚的竹子,足够用半年。“这是红军英雄们安息的地方,要一尘不染。”老郭告诉记者,每天清晨6点,他们打扫陵园,清理杂草,擦拭墓碑,但第一项最花时间,也最繁琐。

“从陵园广场,沿着台阶,往下打扫。光滑的地面用一种扫帚,石头台阶又是一种,抢时间时换大号的。”不同地面、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类型的扫帚,老郭每次至少带两把,只为让每个角落干干净净。

备这么多扫帚,用得完吗?老郭算了笔账:台阶磨损大,有时3天用完一把;平均下来,每年要用80把;为了省钱,自己买竹子做,一年得花千把块钱。

当上守陵人,老郭从刘付昌那儿学到两条:开园前,所有一切收拾妥当;多了解陵园背后的故事,既当守陵人,又当讲解员,一专多能。刘付昌退休前,讲解的活儿由他担着,老郭跟在后面;如今,老郭只能一肩挑。

日子一久,许多单位常请他上党课,讲的是鲁班场战斗,地点就在陵园小广场。“1935年3月15日,在鲁班场,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人提前修筑碉堡,挖壕布网。红军强攻,顿时枪炮齐鸣……”循着老郭的讲解,众人的思绪似乎回到血雨腥风的战场,“红军伤亡很大,但为三渡赤水争取了时间。现在这座陵园,共收埋146具烈士遗骸。”

“关于鲁班场战斗,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打了三天三夜,后来多方查证,确定只打了一天。”有此经历,老郭对“讲解员”的角色不敢懈怠,“张口得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

老郭告诉记者,现在大家注重党史学习教育,清明期间,每天有组织地祭扫5次以上,零零散散更算不过来。“不能忘了这些英雄,没有他们流血牺牲、浴血奋战,哪有现在的好日子?得让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老郭而言,2016年格外难忘。

那一年,守陵四十五载,92岁的刘付昌退休了。临行前,老人家紧紧攥着老郭的手,反复叮嘱:“我还想待,但腿脚不行,待不成了,你可一定要看好烈士墓,要百问不烦,好好讲解……”

“您老放心吧,只要政策允许,就跟您一样,直到干不动为止!”50余年,两代人接力守护这座烈士陵园。如今,尽管孤身一人,老郭仍然坚持早起,清扫陵园,静待游客,“从刘付昌那儿学的,哪怕工作再不起眼,也要虔诚对待。”

几十年间,刘付昌种了几百棵树,曾经的小树苗,长势差些的也有碗口粗,整个陵园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直到2018年去世,老人家始终惦记着园子里的一切。

“他没做完的,我接着做!”前两天,园子里的一棵树枯死,老郭重新补种,因长在石头缝,拔树根时扭伤手腕,贴了几天膏药,“缓两天接着拔,在我手上,一棵树也不能少。”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5日 第 05 版)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