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盘州市:帮扶“小车间”打造就业“大舞台”

2022年03月07日10:12 |
小字号

 “我们出台了针对就业帮扶车间(基地)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稳定就业岗位。”近年来,盘州市聚焦易扶搬迁点群众就业难题,因地制宜引入适合“家门口”就业企业,以4类“帮扶车间+”模式打通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道,让搬迁群众能就业、有收入、稳得住。

“帮扶车间+企业进驻”模式,化解搬迁群众“走不出去”难题。重点引入以小型电子产品配件加工、皮包加工等技术要求低的企业,把就业帮扶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优先帮助年龄偏大、居家妇女、轻度残疾等人群就业,让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实现“楼上生活、楼下工作”。2021年,盘州市易扶搬迁安置点新增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6个,带动就业319人(搬迁群众149人)。

“帮扶车间+居家就业”模式,化解搬迁群众居家照顾老人孩子难题。针对搬迁群众可支配时间不固定,导致就业帮扶车间员工频繁流失问题,通过多方协商,就业帮扶车间对部分产品实行工资计件制,开启“居家就业”模式。搬迁群众将原材料带回家中加工,完成后交付验收,验收合格后按计件发放工资。“居家就业”把工作场地由车间搬进家里,让搬迁群众实现了照顾家人、工作赚钱两不误。

“帮扶车间+培训补贴”模式,化解搬迁群众、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难题。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一方面抓住产业管护、种收农忙时节,指导村级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短平快”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采取“校企合作”“以工代训”等方式组织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帮扶车间人员提升技能、稳定岗位。2021年,盘州市共组织1424名搬迁群众参加电工、茶艺师、保育师、美容师、缝纫工等技能培训。

“帮扶车间+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整合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联动村级合作社、龙头企业创建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参与合作社和企业生产经营、产业管护等工作,因地制宜增强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的效率,推动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深度融合。2021年,盘州市共有正常运营的就业帮扶车间(基地)21个,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833人。

为更好地支持“帮扶车间+”模式发展,盘州市对主动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的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及时给予资金扶持。截至目前,累计向21个就业帮扶车间(基地)拨付一次性奖补资金41万元,帮助13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基地)争取到东西部补助资金76万元;新增认定的6家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共享受一次性资金奖补8万元,获得东西部协作资金29万元。(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