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新闻资讯

生态立市,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

——写在2022年贵阳市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一)

2022年01月20日09:05 | 来源:贵阳日报
小字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殷殷嘱托如灯塔,指引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直以来,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到现在已快过去一年。贵阳贵安站在“十四五”开局、“强省会”起步的关键点,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加强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坚定不移强生态,就是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直以来,贵阳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先试先行,出台条例、设立专门机构、调整政策措施,让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先后出台《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从政策层面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明确受理国家机关、环保组织乃至志愿者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集中挂牌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

制定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区域限批制度、监督员制度、超时默认制度等内容首次被写进地方性法规;

……

如今的贵阳,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已基本筑牢。

此外,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阳市还出台一系列措施,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近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5%提高到55%,提高8.5个百分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以上;新建城市再生水厂26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5%;完成19条排污大沟整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建成“千园之城”;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公交车的比重达到98%。

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是贵阳市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为全力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天更蓝。通过“挂图作战、建账销号”的方式,完成十大行业的治污减排工作;开展扬尘污染防治、推动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水更碧。将全市96条河流全部纳入管控范围,加强地表水环境管理;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整治,实施金钟河流域和南明河流域生态补偿,对全市2388个河流排口进行溯源分析;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等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

地更绿。制定出台《贵阳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全市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陆续开展重点行业及199家重点企业的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完成全市240个加油站的防渗改造,并开出全省第一张土壤环境执法罚单。

产业升级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近年来,贵阳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色效益、能源消费、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发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建成一批绿色化、循环化产业园区,以绿色赋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古色古香的入村寨门、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漂亮典雅的文化长廊、平整宽阔的健身广场……自2016年开始打造绿色生态型村寨以来,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人问津的偏僻村落发展成为集生态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并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称号。

近年来,贵阳市通过拓展农业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养、教育等多元功能,打造了“十里画廊”“泉城五韵”“蓬莱仙界”“桃源八寨”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了水东乡舍等旅游业“三变”改革示范性项目。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80.85亿元,同比增长21%。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全年乡村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162亿元。

贵阳市还围绕“五子登科”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如今,全市以猕猴桃、桃、李、枇杷、樱桃、葡萄、杨梅等树种为主导的精品水果果园面积突破120万亩,茶园面积达28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全产业链”建成7大标准化牧场,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末期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78.31亿元,年均增长5.5%。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好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

贵阳全力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大力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闯出了一条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之路。

“十三五”以来,贵阳纵深推进“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万企融合”,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自2016年实施“千企改造”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千企改造”的企业有537家,实施“千企改造”的项目有581个,项目总投资2195亿元,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健康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示范项目和工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2020年,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36:59.9,新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4%、46%。2020年,贵阳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磷石膏年消纳能力达740万吨,基本实现“产消平衡”,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8%以上。贵阳贵安共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1817.35亿元。

以思路换出路,在“两山”理论实践过程中,贵阳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建设加速

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每天傍晚,在高新区白鹭湖创客公园,不少人全家出动,沿着湖边散步。“以前家人逛公园必须‘出远门’,散步只能在马路边走走,灰尘大还不安全,现在小区门口就有公园,每天都可以逛一逛。”周边居民感叹。

2015年,贵阳市启动“千园之城”建设,着力构建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生态公园体系,按照规划,“千园之城”必须满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既要有标志性的大广场、大公园,也要有遍布全城的小公园、微公园,以充分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

为做足做好“千园”文章,贵阳科学利用森林、湿地、山体等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高标准、高品质打造公园城市,一步步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构想。如今,贵阳已建成公园102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山水总相依,碧水绕林城。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为实现南明河水清岸绿的目标,贵阳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2012年11月,贵阳市全面启动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工作,逐步改善和提升南明河水质。从2017年开始,贵阳市围绕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做“加法”,完善排水系统清污分流、治理跑冒滴漏做“减法”,在居民集中居住的老城区就地就近新建18座污水处理厂。目前,18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已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其中,14座下沉式地下污水处理厂不仅节省了大量建设用地,其置换、配套的市政绿地、湿地公园更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实现了生态效益和民生红利的双赢。

2021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聚焦贵阳南明河由浊到清的“蝶变”,镜头中的南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数据显示,目前,南明河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了11.2%。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日益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高,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至75%。

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山水林城风光旖旎。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钱丽 章婧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