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罗甸:新市民的红火新生活

2022年01月12日15:27 |
小字号

“搬过来三年了,在县城生活各方面都比山旮旯里方便多了,楼下有超市,出小区就有公交站台,我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说起搬迁后的感受,思源社区老党员黄永生言语里幸福感满满。

罗甸县是易地扶贫搬迁大县,脱贫攻坚期间共有9170户39852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迁到罗甸县城、边阳镇、沫阳镇、木引镇等13个安置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助力。现如今,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已全部入住,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出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完全适应了“城镇”的生活节奏,已然从一个“村里人”变为“城头人”。

生活习惯大改变 新市民的新生活

走进斛兴街道学府家园思源社区,老人们成群结伴地在老年活动中心读书看报、下棋打牌,时而夹杂着欢乐的笑声,另一边小孩成群结队的玩耍,你追我逐天真烂漫,一幅“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美好景象让人不由得心生羡慕。

斛兴街道学府家园思源社区是罗甸县2017年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地处罗甸县斛兴街道城西大道,毗邻罗甸县第一中学和高平实验学校,建设楼栋10栋,安置房948套,停车位372个,于2018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小区目前搬迁入住937户4501人。

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很多居民刚搬来时,不是很习惯。“刚开始时,乱丢垃圾的现象很常见,甚至有些群众还把电动车拿到8层高的家里充电……”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广达说到。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群众习惯,解决有关问题,思源社区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进家入户开展宣传、在小区合理路段摆放垃圾桶、设置文明标语等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针对部分群众不会使用家用电器、过马路不会识别红绿灯等情况,思源社区通过联合各包保单位干部,组建志愿服务小组,主动到群众家中手把手教群众使用家用电器,开办农民夜校给群众讲解生活小常识,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归属感,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生活。

社区服务更贴心 新市民的新体验

“有什么事情我们就找社区干部,哪样都不用担心”说起社区干部,家住玉都家园社区的杨福利很是满意。

为了给搬迁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罗甸县在各搬迁安置点社区设立警务室、卫生室、物管中心、四点半学校等管理服务机构,推行实现社区“一次性”办结和“窗口代办”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成立社区网格“楼管委”,把社区居民推选为楼栋长,引导群众自我管理,深入推进居民自治。还积极邀请医生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免费义诊等活动,加强群众的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技能比赛、趣味活动、文艺表演、拔河比赛、布依山歌比赛等文娱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而提升群众归属感,自觉融入城镇新生活。

基础保障更完善 新市民的新工作

“小区设置有活动室,里面有健身器材、棋牌室等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这里就是篮球场,附近有幼儿园、小学、医院等,居民生活都比较方便。”说起小区的基础设施,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到。

据了解,为了完善各社区的基础设施,罗甸县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在全县13个搬迁安置点社区完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平价购物中心等服务阵地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确保社区群众住得安心、住的舒心。

要想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就业是关键。在斛兴街道学府家园万芬民族服装加工厂,工人们都在忙碌地做着刺绣的工作,走近一问,老老少少都是小区的搬迁居民。

“在楼下的扶贫车间做手工刺绣的工作,每天能够赚点零花钱,还能照顾小孙子,我很满意。”57岁的胡寄春,是思源社区的居民,有一个4岁的小孙子,平时就是在家带孩子,有时间就来扶贫车间领活做。除了刺绣工厂,小区内还有服装加工厂和制衣厂等,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罗甸县针对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大力开展厨师、家政服务、建筑、挖机、电工等技能培训,实现搬迁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能。同时,通过组建社区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和成立社区劳务输出公司,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外出或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抓好就业输出和就业保障,让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曹富丹、王维维、陆秋雨)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