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贵州江口: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2021年12月25日12:47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2021年6月5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拍摄的日出景观。李鹤摄
2021年6月5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拍摄的日出景观。李鹤摄

近年来,江口县不断创新“两山”实践,在梵净山腹地以太平镇“圈层递推·融绿化金”模式有区别地重点保护遗产地、适度利用遗产缓冲区、绿色发展外围区,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今年10月,江口县太平镇成功纳入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山”实践国际样本。

重保护 建立遗产地生态文明新规范

据了解,江口县始终坚持遗产地严格保护,以制度为引领,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认真贯彻落实《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制定《梵净山保护规划》《梵净山社区共管共建实施方案》等文件,为遗产地保护穿上绿色“防护衣”。对此,江口县完成了梵净山原住民145户520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确保遗产地无人类生产生活。

同时,还优化了管理格局,探索并建立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和资源管理联动机制,形成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执法、联合管理各类自然资源的工作格局。

江口县还创新了管理方式,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遗产地水质、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调查研究工作,建立植物监测固定样地30个,安置动物监测红外相机110台,为梵净山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设立监控中心、预警分中心,建立视频监控点等,实现梵净山森林防火、巡护、旅游安全等的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推动遗产地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有力加强梵净山遗产地生态保护,做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巧利用 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圈新典范

据介绍,江口县坚持遗产缓冲区“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太平河沿岸植被封禁保护工程,禁封面积达282.1公顷。建成了太平镇污水收集管网,梵净山村、寨沙侗寨等生活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同时,江口县积极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507.39万、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7.14 万。全面实施护林员网格化巡山护林责任制,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聘请护林员214名,组建100余人的管护队伍,发放劳务补助299.72万元,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600亩。

江口县还对梵净山景区实行门票进行限售,引入“全网实名制分时段票务系统”“双重安检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游客最大承载量、瞬时承载量及对资源、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智能评估,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运转,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圈新典范,确保“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促转化 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示范

近年来,江口县始终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遗产地外围区将绿色化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社会发展新出路。

该县按照“龙头带动、生态引领、景城一体、全域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行“旅游+”发展模式,以梵净山旅游为核心,重点推进云舍村、梵净山村等一批乡村旅游与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示范村寨建设,创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0个,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3.16亿元。

同时,围绕特色种养业,推进江口绿色有机健康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逐步构建起以“梵净山”为龙头的“生态茶”“中药材”“冷水鱼”等绿色健康产品系列品牌,建成6个省级、5个市级、7个县级农旅结合的农业园区和3个高旅游关联度的特色产业园区。贵州最大的茶叶龙头企业贵茶公司落户江口,农夫山泉、屈臣氏饮用水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有效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图/文 江口县委办公室)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