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冷凉蔬菜市场热

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社区村民在采收白萝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摄
提要:种出来只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2021年6月,平原社区开始往社区电商发力。经过多方商谈,么站镇白萝卜被纳入“一村一品”项目,成为知名电商平台橙心优选在贵州战略合作的第一站。
冬日里,漫步在么站镇的山间,寒意袭人。望着不远处的蔬菜基地,和前几个月相比,村民夏光友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11月16日一大早,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社区的村民们便披着满身的雾气,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在么站镇万亩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基地里,12位村民脚上穿着水桶鞋、腰间系着白色塑料围裙,麻利地将带着些许泥土的萝卜堆放整齐。
“这里搞得差不多了,快点把车子开过来装。”随着夏光友一声吆喝,停在产业路不远处的拖拉机驶进了地里,轰隆隆的发动机声给早冬单调的山野增添了更多生机。夏光友在平原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种植蔬菜已有3年时间。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以大党建为抓手,鼓励种植养殖大户加入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据悉,威宁自治县晟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9月,共有227户居民入股。此前,夏光友以80亩白萝卜加入其中。
“最近我们蔬菜基地里的白萝卜亩产3吨多,冬天气温低,产量受到一点影响。不过,总的来讲今年效益还是可以的。”夏光友说。
种植:立足气候大胆尝试
蔬菜生产多样化
么站镇农业产业园共有3个核心基地,一年种三季。2021年蔬菜种植面积为1.2万亩,其中白萝卜6100亩、白菜3000亩、莲花白1700亩。经过村民们多日的忙碌,目前第三季蔬菜已有6000多亩采收完毕。
能有此番成效,源于2020年的一个集体决定。2020年该农业产业园的种植面积为7600亩,合作社纯利润108万元。按照规定,须将利润的70%进行分红。
“今天喊大家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商量一下这笔钱是要留下来作为发展基金继续壮大,还是分给大家?”在办公室里,合作社的社员、理事、监事、村干部等热议不断。最后,经过大家商议,一致决定全部投入2021年扩大生产。
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么站镇村民就近务工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村民在我们的蔬菜基地里务工,平均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威宁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平原社区第一书记章力坚说。
平原社区面积共计20.1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
冬天的山野,目力所及显得有些许萧瑟。不过,站在第三个核心基地的高处往下望去,农业产业园里斑斑点点的绿地格外显眼。
“实际上么站镇并非只种植‘三白’,近些年我们也在不断寻找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抗寒类蔬菜,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增加合作社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实验周期为两个月,如果成功了我们就推广。”么站镇镇长柏弦说。
当地已对魔芋、香菜、青菜、娃娃菜、西葫芦等进行了实验,探索多样化种植。“今年第一季由于市场因素,挣大钱的主要是西葫芦,是之前做实验后推广的,产量很高。另外,我们种植的魔芋去年也赚了。”章力坚说。
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
往公司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园基地里,记者看到不时有人在和村民们攀谈,双方就价格、产量、品质等信息进行交流。据了解,在平原社区,每天的流动菜贩子和从业人员至少有30人。
“一般情况下,这些蔬菜经纪人都进行大批量采购。在蔬菜基地里,他们看中村民种植的蔬菜之后,基本上一口价估算。”章力坚说。
种植只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2021年6月,平原社区开始往社区电商发力。那段时间,来自各方的消息铺满了章力坚的微信。经过多方商谈,么站镇白萝卜被纳入“一村一品”项目,成为橙心优选在贵州战略合作的第一站。
2021年7月22日,是么站镇白萝卜在橙心优选上市的第一天。仅半小时,10吨萝卜全部售罄,并借助网络走向了全国各地。“只要我们有时令蔬菜,都可以直接联系他们,每天的销量在5到10吨。”章力坚说。
此外,今年7月,章力坚还联系了浙江的北岸农业,尝试往高端蔬菜方向发展。7月18日,第一次销售的9吨西葫芦收入9273元,而平时只能卖400多元/吨。
近年来,毕节市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近期么站镇正与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对接,让当地蔬菜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截至目前,平原社区共建立了6条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方式,当地种植的蔬菜最远销售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章力坚向记者坦言,目前合作社缺乏独立品牌,竞争力不强,而且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对于合作社的未来,我们想往公司化方向发展,以便有更好的市场保障,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继续发展壮大。”章力坚说。
探索:延长蔬菜产业链
打造种植养殖生态闭环
11月16日,在第二核心基地附近,记者看到两位工人正在忙碌地粉刷着墙壁。3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已初见雏形。预计再过一个月左右,这里将成为威宁自治县面积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养殖场。
受市场行情影响,平原社区今年第一季(4月份到6月份)蔬菜价格波动很大,整个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比较差。“当时我们的白萝卜最高价格才600元一吨。甘肃、山东等地的萝卜上市之后竞争更大了,卖到最后甚至100块钱一吨。”章力坚说。
你们合作社到底行不行?部分村民对平原社区的蔬菜产业化之路产生了质疑。庆幸的是第二季市场利好,当地白萝卜最高售价近3500元/吨,平均售价2800元/吨。
平原社区有大量养牛户,在么站镇乡间本地土黄牛随处可见。据统计,当地有2/3村民饲养牛的数量在5头以上,但基本处于散养的传统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光靠种植的方法不稳定因素较多。第二季种植蔬菜挣钱后,当地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谋划,决定结合当地实际修建一座标准化养殖场。
“这个标准养殖场一旦建成运作起来,第一季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卖不出去的萝卜可以加工成牛饲料。同时,牛产生的粪便又可以作为种植蔬菜的有机肥。最终,形成养殖与种植有效联动业态,打造产业闭环。”么站镇党委书记孟异说。
据介绍,养殖厂能容纳300头牛左右。目前,么站镇已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接,第一期投入饲养的牛预计为100至150头。(潘晓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