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四新”攻“四化”蝶变看凉都

六枝特区岩脚镇:传承非遗文化 做强岩脚面品牌

王秀芳
2021年12月08日12:5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好看不过斗笠汉,好吃不过岩脚面。”六枝特区岩脚镇所产面条以香、滑、劲、脆的独特风格闻名贵州省内外,这句谚语在当地更是广为流传。

一根面条,凭什么远近闻名?“用石磨磨粉,添加纯手工土碱和面,自然晾晒风干,岩脚面的制作工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植富一语道破其中关键。他说,岩脚面细如银丝、脆如春笋,不仅是岩脚古镇历史悠久的特产,还是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消费者喜爱。

正在压面的杨婷(右)和杨兰。人民网 王秀芳摄

和面、熟化、压片、切条、烘干,在岩脚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做面条的能手。正是看中岩脚人精湛的面条制作技艺,远在安顺市平坝区的张植富便与伙伴们一起,于2007年筹备注册了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畅面业”)。2008年,该公司正式成立,主营岩脚面生产和销售。

为做出地道岩脚面,大畅面业精选当地优质小麦,坚守百年传统工艺,在招聘制作能手的同时,还聘用了4到5名非遗传承人,为面条制作全程把关。“刚开始公司规模不大,产量太低,面条常常供不应求,在当地就能销售一空。”大畅面业办公室主任杨雪告诉记者,为加快岩脚面“走出去”步伐,大畅面业在鼓励村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的同时,还积极抢抓广东中山区对口帮扶机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不断提升岩脚面品牌知名度。

经过多年努力,大畅面业所产岩脚面终于在2014年成功打开市场,大大小小的订单接踵而来。虽然销量和产量均大幅提升,但该公司并没有避繁就简,仍严格按照岩脚面传统工艺制作生产,并逐渐成为六枝特区最大的岩脚面生产企业。

室外晾晒的岩脚面。人民网 王秀芳摄

“岩脚面之所以远近闻名,全靠祖辈们代代相传的生产制作工艺,要想做大做强岩脚面品牌,只能一代跟着一代走。”张植富坦言,得益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公司所产面条广受好评,目前已具备1.5万吨的年产能,并配套建设了水碾和纯手工土碱生产线,带动356户1180名从事小麦种植的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

此外,为让更多游客和客商了解岩脚面的生产工艺和制作过程,大畅面业还精心打造了岩脚面条民俗博物馆及面条体验馆。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明清时期以来留存的老物件,还能亲身体验磨粉、和面、压皮等工艺,切身感受岩脚面制作的乐趣。

洗麦、磨粉、压面,面条体验馆里,杨婷和杨兰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做着纯手工的岩脚面。“我们每天要做20斤面,主要是给游客展示岩脚面制作过程。”杨婷说,历史悠久的岩脚面很出名,但大家不能只听只看,还要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下去。

“岩脚人对岩脚面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才有如此浓厚的传承氛围,这也促进了我们企业的快速发展。”张植富表示,作为六枝特区最大的岩脚面生产企业,公司将一如既往坚守传统工艺,为做优做强岩脚面品牌持续贡献自身力量。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