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旅游资讯 | 推荐

90后德国小伙:记录少数民族文化 让世界看见贵州“多彩”

2021年11月29日14:44 | 来源:多彩贵州网
小字号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王晓)在岜沙苗寨体验镰刀剃头、在怎雷村学习水族马尾绣、在堂安侗寨下田摸鱼过中秋、在镇远古城坐游船赏夜景、在安龙海庄村打糍粑、在高华村体验神秘“瑶浴”……两个多月,10000多公里,名叫“德国的包子”的24岁德国小伙与伙伴自驾从湖北抵达贵州,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少数民族文化拍摄旅程。

“没来中国之前,我都不知道一个国家能有56个民族。”

“德国的包子”原名罗伯特·阿道夫(Robert Adolf) ,来自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小村庄。从小他就很喜欢中国文化和历史,便于2017年来到中国工作,又因吃到的第一种美食是包子,就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中文名,起名叫“德国的包子”。

四年的中国生活,让“包子”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传统乡村文化,也让他萌生了“拍摄中国56个民族,并做成纪录片给全世界观看”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用两个月的时间考取了驾照,并于今年7月,与3名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拍摄计划,由他担任出镜主持人,其他三名伙伴负责摄像工作。四人一路自驾,寻找各个民族的原住地,以无脚本拍摄的方式记录下各民族居民们的真实生活。

9月5日,“德国的包子”和朋友们从连云港出发,一路自驾经过湖北、广西等地,9月17日抵达贵州从江加榜梯田。之后,他们的足迹还走到了报京侗寨、小黄侗寨、黄岗侗寨、岜沙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黔南安塘村、从江高华村、黔西南板万古寨、黄平枫香村、郎德镇乌流村、安顺九溪村、安顺高荡村、贵阳夜郎谷、高坡苗乡、甲定村等少数民族村落,并记录下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贵州,那就是‘多彩’。”

这是“包子”第一次来贵州,热情好客的贵州人民,原生态的自然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便去一个村子,就有村民拉着我们去他家里吃饭喝米酒,没吃饱没喝醉都不让走,感觉就跟家人一样。”

“一见面,她们就热情地拥抱我,把我当‘干儿子’,还送了我一件非常珍贵的马尾绣服装。”“包子”口中的“干妈”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对姐妹花王敏芝和王敏先,也是当地马尾绣绣娘。在三都拍摄的那段时间里,“包子”体验了水族最隆重的节日——端节,跟着“干妈”学习水族马尾绣。“其实我更愿意把她们称为‘60后美女’,她们喜欢拍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每天和她们朝夕相处,很容易被她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

“这次贵州行对我来说充满了惊喜。”两个多月的时间,“包子”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朋友,岜沙苗寨有他的“干弟弟”,布依族青年歌手是他的“干姐姐”,还有在苗寨一早起来给他下面条的大叔、苗绣传承人……他们都给“包子”带来了不同的感动。

“少数民族美食也是贵州一大特色,种类丰富,给我们的拍摄内容‘增色’不少。”在从江“干弟弟”家里,“包子”不仅吃到了牛瘪火锅,甚至还生吃牛瘪,奇特的味道让他至今记忆犹新。酸汤鱼、长桌宴、高山流水……在记录民族风俗的同时,“包子”还品尝了不少贵州特色美食。

旅程有惊喜,当然也会有遗憾。偶然的机会,“包子”和朋友们联系到了一位仡佬族后人,他的爷爷是遵义务川高台戏的传承人。就在“包子”团队打算到遵义去拍摄的前一天,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他们将拍摄行程延期。不久后,“包子”他们接到了那位爷爷去世的消息。“一听到消息,我们都觉得很心痛也很遗憾。”摄影师董雨泽告诉记者。

除了少数民族,“包子”团队还走进安顺挖掘屯堡文化。他们在九溪村走访时发现,只有大多数老人还穿着传统的服饰,但儿女这代已经不再穿这种服装。“包子”感叹道:“也许几十年后,这种文化就会‘消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文化。”

“包子”和小伙伴们沿途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与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互动和聊天后,“包子”及团队对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贵州旅游做得很好,很多景区里面还保留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带动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包子”团队已经走过了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安顺、贵阳等地。接下来,他们计划走进遵义、毕节,预计在春节前后离开贵州。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