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铜仁视窗>>头条

守住绿水青山 赢得金山银山

——铜仁市“一带双核”带来“多重效应”

2021年11月29日08:29 |
小字号

作者: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孝成

巍巍梵净山,滔滔锦江水。

梵净天下秀,桃源铜仁美。

11月27日清晨,一缕缕清澈的阳光洒向巍峨壮丽的梵净书院。书院前门广场上,铜仁逸群小学100余名国学爱好者整齐划一的诵读声缓缓流淌,轻轻唤醒“沉睡”的中南门古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城在山窝子,但江从城中穿过的少,竟然三江穿过,城分为四,十三桥卧波的只有铜仁……”

书声琅琅,古韵纷飞。

千年古城,在水中央。

拾步388级台阶,登临东山寺川上亭,穷目远眺,一湾碧湖环绕千年城,青砖黛瓦古色浓。始建于明代的中南门古城,曾因水运之便名重一时,也曾随水运的衰落而陷入长久沉寂……

岁月穿梭,时光流转。

时针指向2016年,这座富赢美誉的“能陷不失的古城”,随着铜仁“一带双核”的项目实施,迎来再一次“涅槃重生”。

凝神聚力,勇毅前行。

今年9月26日至28日,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灯光璀璨,嘉宾云集。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隆重举办。

大会以“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为主题,驻华使节,国家部委相关负责人,有关省市文旅、体旅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商旅游产业发展大计,共促旅游提质升级。

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再焕发耀眼的光芒,重新屹立于世人面前。

这里的握手有力,这里的微笑持久!在会上,铜仁向社会各界大力推介“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双核”“两山两江四文化”等成果和资源。

其中,“一带双核”是这次全省旅游“两会”的重中之重。

铜仁是在依托中南门古城,借力全省旅游“两会”的东风,推荐区域历史旅游文化,阐述“一带双核”深刻内涵,强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提质,向世人打开一扇重新审视铜仁的窗口。

2017年11月29日,“一带双核”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铜仁古城、“一带”和梵净山景区项目同步开工。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厚重历史、多元文化、良好生态是铜仁最宝贵的财富,是铜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最大优势,更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绿色崛起的战略性资源。于是,我市紧扣“一区五地”奋斗目标,锁定三年见成效的目标,深刻领会“一带双核”重大意义,围绕铜仁古城、“一带”、梵净山景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联动、稳步实施、协调推进,凝聚形成加快推动“一带双核”项目建设的磅礴力量,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屈指数来,从启动仪式到全省旅游“两会”圆满举办,时间刻度为两年零十个月。

重新打量铜仁 ,以特质绿水青山构建的“一带双核”犹如美好的画卷,有许多精彩纷呈、亮点频闪的“吸睛点”。

念好“山字经” 盘活一座山

巍巍梵净,悠悠天下。

这座山,就是“集五岳之奇险俊秀,而大气磅礴则雄视天下”的梵净山。

素有“动植物基因库”美誉的梵净山景区,拥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作为“一带双核” 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一核,梵净山景区是铜仁绿色发展高地的活水源头。

沧海桑田,历史的指针走向2018年7月2日,在巴林王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成功“跻身”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总会不断的给人惊喜,同年10月29日,梵净山景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梵净山,自此走出铜仁,走出贵州,走出中国……蜚声海内外,声名远播。

铜仁以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以山水为根,用文化铸魂。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铜仁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加快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健康水都”等系列公共品牌,助力“黔货出山”风行天下。

梵净山巍峨,沉淀着历史的沧桑,铜仁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格局宏图大展。

锦江水相依,激荡着时代的召唤,铜仁加快实施“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步履铿锵。

做好“水文章” 激活一座城

水,是铜仁的魂。

这泓碧水,是锦江河。奔涌东去的锦江水,流淌着敢为天下先的时代基因。

这座城,是中南门古城。

锦江碧水蜿蜒,环绕着静卧江心的铜岩,辉映着中南门古城,阅尽千古风流,“一区五地”福祉千万家。

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

碧波荡漾的锦江两岸峰峦叠翠、郁郁葱葱,九曲十八弯,集自然之精华、融乡村之秀美,构成了一幅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产相融的绵帛妙境,成为人们久久追寻的“桃花源”“乡愁故园”“最美精神家园”。

追溯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四面环山,三江交汇,山、水、城和谐共生,是铜仁规模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样是“一带双核”的重要一核。

古城沉睡千年,需要激活内生动力。

在规划建设上,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原则,加强古城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建筑、园林文化特色,重现铜仁古城600年的历史文化风貌。

梵净山岭巍峨,锦江一衣带水,古城气韵流动。

山水城相依,如今,漫步于古城,铜仁,那火辣与鲜香,那浓烈与奔放,在厚重与灵秀间流转千年,在博大与精深中穿越古今,正在散发出天生丽质的无尽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打好“生态牌” 拨活一带水

黔山多良草,梵净有嘉木。

一城山水半成荫,生态是铜仁的一张名片。

鸟瞰铜仁,有一条自西向东的“玉带”,它起源于梵净山,沿着百里锦江止于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三江交汇处,宛如镶嵌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一颗明珠。 这条“玉带”,就是“一带双核”中的带。

近年来,铜仁仅仅抓住这条“致富带”“幸福带”“便民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乡村振兴产业,谋划“一带双核”项目。

发源于梵净山南麓的锦江,属于沅水一级支流,浩浩荡荡绕行铜仁主城区后,继续一路奔波汇入沅水、扎进洞庭湖……她孕育着沿岸一代又一代市民,其间,书写了不少传奇。

在碧江区木弄月亮滩,人们与脚下的一泓碧水相亲相爱,合理利用空间,科学布局产业,保护好乡村振兴产业带沿途的一江清水和两岸青山,推动康旅、文旅、农旅、交旅、茶旅、水旅、工旅和体旅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业态。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过了一山,须再登一峰;百尺竿头,需更进一步。

乡村振兴战略中,铜仁牢牢抓住“一带”这个“牛鼻子”,率先进行战略布局,这里乡村振兴的产业带,带活一方发展、福祉一方百姓。

初冬的铜仁,金桂飘香,溢满田脉,层层叠叠,如雕如塑,如诗如歌。桂花之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无限生机。

坚毅果敢的铜仁人,在“一带双核”牵引下加速前行,迈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带的关键一步,以产业为支撑,善作善成、步步为营,乡村振兴产业带成效初显,未来可期。

不难看出,脱贫攻坚中,这里成了群众心中的“康庄大道”“幸福之旅”。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乡村强。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必须规划先行。

在沿途布局全市十大百亿级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规划布局“一圈两带”,形成以“龙头带动、单品突破、双核驱动、十县齐飞”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花开处处春满园。

与此同时,精心打造松桃棉花山、玉屏茶花泉、沿河南庄、德江武陵陶缘等一批展现乡貌、传递乡情、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实现“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产相融”的美好愿景。

“一带双核”实施方面,乡村旅游也是一盘大棋。

阳光明媚,鸟语虫唱,竹林清幽。11月13日,恰逢周末,位于碧江区的传统古村落茶园山村,迎来了周末“打卡热”。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徜徉在村子,察徐福山庄,观参天古树,品甘甜井水、尝农家美食,拍照留念,享受周末惬意时光,乡村旅游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一带双核”有力实施,使乡村旅游如一股浩荡春风,让这片古老的大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初冬时节,万物萧疏。站在梵净金顶眺望,一方方良田阡陌交通,一户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一个个乡村旧貌换新颜,一张张笑脸来自四面八方,“一带双核”美如画。

如今,铜仁“一带双核”带来的“多重效应”,正在源源不断释放“红利”。

永葆初心,阔步前行。

不畏惧者终屹立,不止步者永青春。

我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实施“一带双核”宏图大略中,以省旅游“两会”成功召开为契机,统筹推进“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协同发展,强力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数智活市、文化兴市、和谐稳市”五大工程,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铜仁篇章。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