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入选者、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

“科技创新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强省方式”

2021年11月27日08:2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贵州大学,更属于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努力拼搏的每一位专家和学者。”11月24日,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入选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强省方式。”

“绿色农药是解决传统农药问题的一把钥匙,我们需要在新的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跨界中协同推进。”深耕绿色农药研发的宋宝安,常常用“把一件件平凡事做到细致、精致和极致”来要求自己和团队,并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实际效果。

三十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宋宝安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升贵州在农药领域的话语权。作为全国农药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贵州大学农药学科创建者,宋宝安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构建起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和免疫诱控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贵州干净茶、生态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截至目前,作为第一获奖人,宋宝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小时候,聪明、勤奋、能吃苦的宋宝安一直都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1967年初,年幼的宋宝安随家人从深圳市宝安区来到铜仁市石阡县。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宋宝安回到母校贵州大学,成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确立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研究出管用成果,拥有属于贵州的话语权,以贵州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安全农药。”宋宝安说。

“贵州这么落后,能研究出什么东西?”回到贵州大学不久,在外省调研时,宋宝安感受到同行对贵州科技创新的疑虑。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宋宝安用多项科研成果做出了回答。

在贵州大学北校区,有一栋近万平方米的实验室大楼,这是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所在地。1995年,年仅32岁的宋宝安在学校党委支持下组建该中心时,仅有9平方米的实验室,1张办公桌,外加一些简单的玻璃仪器等家当,以及包括宋宝安在内的3名成员。这个中心自组建伊始,便被宋宝安称之为“家”。

如今,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已拥有“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农药学”“植物调控化学与生物学”博士点等。先后为贵州在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零突破”,积聚、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科研人才。2015年,宋宝安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示范推广,更加注重服务“三农”,宋宝安希望他的农药学研究“顶天立地”。顶天,即在农药学领域做到最前沿;立地,即成果能为老百姓解决难题。

2009年,大规模的病虫害威胁着铜仁石阡的苔茶产业。尽管当地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效果不佳。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宋宝安带领团队在一个月时间里,走遍了石阡的大小茶园。实地调研后,宋宝安开出了“药方”:引入捕食螨、瓢虫和寄生蜂天敌,种植具有趋避或诱集活性的花草树木等。不久之后,当地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得到有效控制。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这些重塑茶园生态系统的集成配套防控技术措施,同样也在湄潭县、都匀市、凤冈县等地得到示范应用。除了贵州,宋宝安的脚步还遍布云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全国多省份。

经过至少两千多次试验、数百次田野样品实验,宋宝安在1994年成功研发出了高效低毒杀菌剂——甲基立枯磷,为国内绿色农药研发做出重大贡献。

宋宝安还创制出我国第一个仿生合成的环境友好新型抗植物病毒剂“毒氟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其激活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适用于航空植保的配方体系和施药设备,建立了高工效航空施药新技术,超低容量制剂产品占全国市场10%。

深耕科研与教育,宋宝安的学生中,已有多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作为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希望贵大学子学会感恩,学会坚持,学会团结,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韶华、不负梦想。

宋宝安对自己的要求是:将个人科研和育人工作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助力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努力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