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
荔波猴鼓舞:舞出美好生活

开栏语:近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六盘水市水城区、安顺市平坝区等42地上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特推出“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42个乡村,从一个物件、一种传统民俗的起源着手,讲述每一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故事,以飨读者。
进了瑶山门,就是瑶山人。
瑶山古寨古色古香,房屋以古老的土墙建筑为主,古韵悠悠,小溪和老屋交相辉映。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推开门,农家小院映入眼帘。
这方山水,这座瑶寨,不仅予游人遐想,也迎来各方关注,它曾捧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它的浪漫与美妙,深厚而宽广,从来难以“一言以蔽之”。
瑶山古寨地处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境内,传统的自然村寨,浓郁多彩的瑶族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随着社会的进步,瑶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传承千年的瑶族文化。
今年9月10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42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其中,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白裤瑶猴鼓舞上榜,荣膺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瑶族人家的烟火气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是流传于瑶山白裤瑶地区的传统祭祀舞蹈,传说瑶山白裤瑶从广西迁入荔波经捞村途遇危难,得到一群猴子的解危护救。后人为了纪念祖先迁徙之苦和猴子护救之功,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和猴子攀爬跳跃护救祖先的神情姿态舞蹈起来。该舞蹈以模仿猴子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舞姿粗犷拙朴,节奏强烈,其鼓点合奏雄沉苍凉,充分表现原始朴素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完美统一的至高境界。2008年《瑶族猴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时,众人围成一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乃至十几面铜鼓。每面铜鼓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一般的“共鸣箱”,戽水一样在铜鼓背后一进一出,以使铜鼓声更加深沉、厚重和悦耳。全舞风格古朴粗犷、热烈激越,又不乏矫健敏捷跳跃奔狂的场面,充分体现瑶族人民奔放粗犷的原始民族性格。
何吉坐是荔波一带最会跳猴鼓舞的人,被誉为“猴鼓舞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瑶族小伙加入传承《猴鼓舞》的大家庭,今年30岁的王小业就是其中一名猴鼓舞爱好者。
2003年,瑶山古寨掀开乡村旅游大幕,王小业自告奋勇到农家乐去跳瑶族传统蹈舞。2009年150户瑶家人搬进拉片村集中安置点,王小业在拉片村有了12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以前根本没想到会做这份工作,更没想到家乡会变成景区。”在王小业看来,在家门口跳舞就有工资可以拿,还可以在家照顾父母以及妻儿。
像王小业这样在家门口工作的不止他一个。如今,瑶山古寨景区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吃旅游饭的人”。这一变化,缘于荔波县“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近年来,荔波县以恢复瑶族传统村落风貌、弘扬瑶族民族文化为宗旨,将瑶山古寨作为传统文化村落进行升级打造。提质扩容后的瑶山古寨,如今成了贵州“文化+旅游+扶贫”的样板。2020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贵州启动仪式暨“瑶山变·瑶山乐”首演,在瑶山古寨景区举行,荔波县的民族文化游焕发新机。
今年国庆第二天,瑶山古寨迎来了旅游高峰,白裤瑶民俗文化体验成为景区最大的亮点,游客都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民俗陀螺、篝火晚会、《瑶山·瑶人》乡土实景演出、千人共享瑶王宴等民俗活动中来,感受着白裤瑶民族古朴风情。截至下午六点,景区当日游客接待达2300人次,同比增长77%,接近了日最大承载量3000人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