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六盘水视窗>>新闻快讯

一座城市和她的三张“名片”

——看六盘水如何把准时代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11日17:48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这里,“触摸”现代工业的脉动,从煤电钢产业高质量发展到新材料、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工业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这里,“直击”旅游的激情,一个“凉”字,让这座城市令人心生惦忆,更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新业态;

贵州黔桂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感受”绿色发展的真谛,从80年代的7.55%森林覆盖率到如今上升到62%的变化,种绿、护绿、爱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习惯。

这里,就是六盘水。一座同时拥有“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三张名片的城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六盘水准确把握时代坐标,做强“煤都”、做优“凉都”、做大“绿都”,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三都赋”。

“煤都”的传奇

六盘水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30.19亿吨。在这里,诞生了贵州省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以及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

煤,曾经“一枝独秀”,演绎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传奇;却也“一枝独大”,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煤,代表了六盘水辉煌的过去,也承载着希望的未来。聚焦煤,六盘水不做简单的“产业翻版”,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9月6日,贵州石油双红油氢电综合能源站在盘州市正式投入运营,这是贵州省第一座加氢站,该氢电综合能源站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六盘水氢能源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六盘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持续释放煤炭产能。如今,六盘水正常生产(含试运转)煤矿从2010年的149个优化到85个,单井生产规模从37.6万吨/年提升到78.2万吨/年,2020年底实现正常生产煤矿智能化、机械化“两化”改造全覆盖。另一方面,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断拉长煤炭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苯加氢、粗苯和提纯制液氢等,实现传统焦化产业向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工程塑料以及化纤原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六盘水着力抓好新型产业培育壮大,大力推动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如今,建成投运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率先实现省内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运营。六盘水正瞄准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力争用10—15年时间再造一个六盘水的工业体系。

“凉都”的惦忆

伫立盘州市乌蒙大草原山巅,云涌苍崖,鹰翔蓝天,佛光乍现,各色游人徜徉其间。

从寂寂无闻的“高山草场”,到现在声名鹊起的网红景区,乌蒙大草原的“华丽转身”,恰是六盘水从“满面尘埃烟火色”到“山河俊秀万古新”的旅游新景象。去年3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放在其他地方或许并不显眼,但对六盘水这座工业城市来说,却是一场漂亮的逆袭。

六盘水之美,精髓是“凉”。

2005年8月,因夏季平均气温19.7℃,以及“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征,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六盘水“中国凉都”称号。

也许六盘水人自己都没有想到,一个“凉”字,让这座城市令人心生惦忆,更让这座城市有了多维度的发展解读。

“无中生有”解读“凉”的概念——

18年从未间断的消夏文化节,让六盘水的“夏日约定”成为全省、全国的共同记忆。炎炎夏日,到凉都,抿一口醇厚绵长的“人民小酒”,吃一片晶莹柔润的盘州火腿,跑一场酣畅淋漓的夏季国际马拉松,灵魂和身体在六盘水都可以得到妥妥的安顿。

妥乐古银杏。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因为“凉”,六盘水“无中生有”谋划旅游产业,坚持市域一体化发展旅游,成为全省第一个县域全部通过省级验收的市州,全市A级旅游景区从2010年的1个增加到27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从无到有,2016年到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43.4%。

“有中生优”扩展“凉”的内涵——

跳出“凉”,思考“凉产业”。一个“凉”字在六盘水被扩展到冬季,“冷”资源变“热”资源,演绎了“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的传奇。依托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六盘水推进旅游与滑雪产业深度融合。2010年,省内首个滑雪场在水城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投入运营,顿时火爆全省。瞅准冬季旅游这个巨大市场,六盘水乘势而为建设了乌蒙滑雪场和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两个大型滑雪场,成功填补了贵州冬季旅游的空白。

令人欣喜的是,“凉”字还在被深刻解读,重塑价值认识,构建价值叠加。六盘水深入挖掘“中国凉都”品牌的养生内涵,加快发展健康旅游、健康医药、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运动、健康药食材、健康管理产业,让高质量发展贯穿全领域各环节。

  “绿都”的希望

“群山裸露,满目荒芜,十年九旱”,这是曾经水城区顺场的模样,因为过度开垦,成片的灌木林成了坡耕地,森林覆盖率不足15%,没有了树,原本丰沛的水源也纷纷消失不见,许多辛辛苦苦开垦的荒地变成了风吹尘飞扬的“黄土地”。

近年来,顺场的乡亲放下砍树的斧子,挥起植树的铁锹,用汗水重新点燃了绿色的希望:海拔1800米以上万亩茶山一望无垠,海拔1400米以下猕猴桃、脆桃、秋锦梨万亩经果抽芽吐新......

顺场乡只是六盘水种绿、爱绿、护绿的一个缩影。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的“追绿”不但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服务全国一盘棋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追求“绿”,不断创造“绿”,不断放大“绿”,让这座老工业城市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追求“绿”。六盘水以生态“含绿量”谋求发展“含金量”,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2010年以来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625.63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64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65.59平方公里。有这么一个对比,1985年六盘水中心城区的空气悬浮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4.4倍。而从2018年3月23日至今,40多个月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100%优良率,全省唯一、全国少有。

创造“绿”。六盘水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推动以刺梨、猕猴桃和早春茶为代表的“凉都三宝”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99万亩,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茶园面积超过31万亩。“绿”改善着生态,也鼓起了群众的荷包。

放大“绿”。六盘水一路向“绿”前行,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让绿色成为城市的方向,让绿色成为城市的生活,打造“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绿”的红利,鸟儿最有“发言权”!2012年以来,一群群美丽的红嘴鸥、白鹭等野鸟成群结队定期到六盘水越冬,这种本能的选择,为六盘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写下了生动注脚,见证了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六盘水将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力量。(晏惠轩、谌晗、汪月)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