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党建+村管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为全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以来,务川自治县坚持新发展理念,探索推行“党建+村管事”乡村治理模式,即以村党组织为领导,以村为单元、事为主线,组建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等治理队伍,增强农村基层治理力量,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整合资源、群众自我管理的乡村治理模式,破解村干部大包大揽、治理人员不足、群众参与率低等乡村治理突出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组建“村管事”队伍,解决“谁来干”。坚持以村为单位、事为主线、条块结合、试点推进,采取“村党组织书记+管事长+管事小组长+N 个管事员+群众”模式构建“村管事”组织体系,在村级设立“村管事委员会”,根据辖区实际确定管事长数量,村管事长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各村民组、自然村寨推选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乡贤担任辖区“管事小组长”,推选 N 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热心人士担任具体“管事员”。同时,结合群众治理队伍实际和个体特征,通过主动认领、管事小组分派等方式,让辖区每户群众至少承担一项事务,切实做到“群众事群众管、本地事本地人管”。目前,创建试点18 个,组建“村管事”队伍18 支,明确管事长93 名,推选管事小组长560名、管事员2352名,覆盖群众5.5 万人。
二是明确“村管事”职责,解决“干什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设置“村管事”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聚焦基础设施管护、环境卫生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矛盾纠纷调解、产业规划发展等乡村治理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结合各村实际,制定“村管事”职责清单和任务清单,针对性、清单化、条理式明确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的工作职责。围绕“村管事”党的建设、治理体系、治理队伍、治理平台、治理机制等内容制定“村管事”具体任务,明确任务责任单位,确保人人肩上有责任、手中有任务、干事有目标、事事有人管。目前,明确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工作职责 8 条,拟定“村管事”任务清单25项。
三是健全“村管事”机制,解决“怎么干”。坚持用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建立“村管事”管理监督、日常调度、议事决策、激励奖惩、效果评估等机制,通过县乡村三级监督管理、县乡两级业务指导把关、乡镇日常指挥调度、“村管事”成员共商共议辖区事项等方式,切实理清运行思路,明确运行规则,确保“村管事”管事有依据、决策有方向、运行有保障、管事有效果。坚持属地办理、务实高效、逐级处置,“管事小组长”“管事员”能够自行处理的事项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逐级上报“村管事”、村“两委”,并做好跟踪落实,确保小事不
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如,红丝乡先进村土垒组以组规民约为准绳,组建矛盾纠纷调解管事小组,积极化解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带来的矛盾纠纷,三年来,无一例矛盾纠纷出组。
四是严格“村管事”考核,确保“干得好”。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乡镇(街道)每半年对“村管事”运行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村(社区)党组织按季度对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个人继续任职、年终等次中。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对作用发挥较好的“村管事”成员,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备人员培养中作为优先人选,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分红,落实资金奖励;对“村管事”运行较好的村,在产业扶持、项目落地上优先考虑,激励担当作为。对“村管事”运行不畅、成员作用发挥不好的,采取通报批评、清退成员等方式,倒逼“村管事”主动积极作为。如,蕉坝镇注重考核激励,投入资金 10 万元,用于奖励“村管事”推进较好的村(社区)和个人。(农业农村局)
来源:务川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