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社会传真

杨正文的“鸵鸟梦”,飞出了大山

2021年08月23日08:2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威宁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旭

初秋时节,在海拔2300多米的威宁自治县二塘镇艾家坪社区,穿过中草药夹裹的水泥小道,迎风上坡,来到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鸵鸟基地。“呜呜呜”……鸵鸟吃食的声音逐渐清晰。在鸟群中间挥洒草料的人便是杨正文。

“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销售脱温鸵鸟苗为主,一只5公斤左右的鸵鸟苗就能卖到850元至1000元。”投完成年鸟的草料,走出圈舍,杨正文拍拍身上的草屑,兴致勃勃地邀请记者去看他的“致富鸟”。

今年是杨正文养殖鸵鸟的第4个年头,初见成效,第一批鸵鸟苗就卖了13万元。

出山·寻梦

杨正文是艾家坪社区的一名普通农民。“年轻时觉得干农活一年到头也赚不了钱,就想出去闯闯。”2007年,他在31岁的时候,毅然决定外出打工。

泥水工、电工都做过,后来又尝试着养猪、养鸡,工作换了好几样。“每天都是汗流浃背,不苦一点就挣不到钱。”打工的日子很苦,好在踏实肯干,工资收入比在家种地要多出几倍,日子过得简单充实。

打工的第10个年头,杨正文辗转到四川省绵阳市的一个鸵鸟养殖基地当起了饲养员。“鸵鸟抗病能力强,全身都是宝,皮、毛、蛋都可以卖钱,市场前景广阔。”就是这一次工作的转换,让杨正文长了见识,开始萌生出回乡创业的念头。

“我们村的空气好,牧草多,完全适合养鸵鸟。”在确定目标之后,杨正文就悉心留意饲养的各个环节,把技术消化在心中。

回乡·创业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后,2017年夏天,怀揣在外务工10余年的全部积蓄,杨正文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这次回乡创业,杨正文并没有打算单打独斗。在社区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他协调了60亩土地建起了厂房,还吸纳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养殖,组建了威宁友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

创业之路多磨难,何况鸵鸟养殖在整个二塘镇来说都是头一次。

鸵鸟养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引进雏鸟到成年产蛋,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一次性养殖150只鸵鸟苗,光是饲料开支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余6户社员由于资金有限,多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杨正文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发展资金。

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杨正文不停通过读书、上网、外出参加养殖培训等渠道,潜心钻研养殖技术,不服输的他下定决心,“要做就做出点名堂来!”

为了让鸵鸟苗顺利适应当地气候,杨正文在脱温室里装上了空调,让室内温度从30.5摄氏度在一个月内逐渐递减到20摄氏度,投放的草料也随着鸵鸟苗的生长过程进行改变。现在,对于杨正文来说,技术已不是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资金成了发展的最大难题。2020年,产出的800枚鸵鸟蛋没有销售出去,杨正文花光了全部积蓄,在最艰难的时期,杨正文甚至不顾妻子劝阻,执意将县城的房子卖掉。

“在政府的支持以及亲朋好友的帮衬下,我才度过危机。”正是靠着东拼西凑的70万元,杨正文的鸵鸟事业得以继续。

梦想·破壳

这几天,杨正文总会接到许多购买鸵鸟蛋的电话,但都被他一一婉拒,理由很简单:“不划算,我舍不得卖。”

杨正文算了一笔账,一枚鸵鸟蛋大约在2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枚就只能卖200元左右,如果将蛋放入孵化机,40多天后就能产出鸵鸟苗,再喂养1个月后就能售卖,一只1000元,价格提高了5倍。

眼下,合作社在卖出第一批鸵鸟幼苗后,还有存栏300余只。“我们现在有3台孵化机,一个月之内还将出壳200多只,完成眼下一个500只的订单不是问题。”按杨正文的保守估计,只要卖完,产值不会低于70万元。订单完成以后,杨正文还准备养100多只商品鸟,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起初加入合作社,我的心里也没有底,但杨正文实干的精神打消了我的顾虑。”4年苦心经营,终见效益,通过土地入股的何树银喜上眉梢,“一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年底估计能分红3万至5万元,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

自己致富也不能忘了乡邻。如今,乡村振兴大幕已拉开,艾家坪社区打造了2000余亩中草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而在中草药基地旁的杨正文也不甘闲着,计划通过向每户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免费发放两只幼鸟,无偿提供技术、孵化场地和回收,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投入和养殖风险,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发展。

“养鸵鸟的效益相当可以,而且在村里的支持下,我现在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没有了后顾之忧。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发展起来。”说起这话,杨正文黝黑的脸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如正午的阳光般灿烂。

大山深处的鸵鸟并不会飞,而杨正文的梦想已经飞出了大山。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