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联播

黔东南的节日

2021年08月16日16:10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7月23日,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民的节日。因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于1956年7月23日成立。我就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第三次前往黔东南这片红色的热土。前后20多天,走了七个县(市)。所见所闻所感,皆在此文中。

1934年12月13日上午,红一、红九军团从湖南通道兵分两路向黎平开进。15日,在黎平东北的五里桥击溃黔军第一道防线,占领黎平县城。始建于明代的翘街沸腾了。苗民中也有不少是听说过红军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箪食壶浆迎接红军队伍。红军总政治部还在黎平城召开了群众大会。

12月18日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上,经历了湘江惨败和湖南通道转兵的红军,一致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正确战略。

黎平会议后,红军继续征战黔东南。一路披荆斩棘,顺利向贵州西北部进军。黔东南,不仅是原生态的宝地,也留下了中国革命的深深印记。

红军的足迹,遍布了台江、锦屏、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和三穗。

7月15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我们到达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台江县施洞口偏寨。如今,仍然可以在江边看到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宿营的板屋。墙上挂着红军的马灯和斗笠。“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红军标语依稀可见。

在剑河县清水江柳川镇中都村陡寨的山道边,毛主席曾把身上的毛衣、行李中的被单和仅有的粮食送给在寒风中忍饥挨饿的苗族孩子。如今,在那里树起了“毛泽东送寒衣”的石刻纪念碑。在大厂坳等地,也立起红军征战纪念碑和红军烈士的坟茔。

位于氵舞阳河畔的镇远古镇,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登上高高的苗疆长城,俯瞰古镇,宛如一幅立体的太极图。如今,漫步在人来人往的氵舞阳河畔,看到近代民主革命家李烈钧刻在巨石上的墨宝“乾坤入钓竿”,深以为然。

以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贵州省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云台山侧,矗立着红六军团战斗遗址碑。而拥有号称“天下第一漂”的施秉、妙趣横生的黄平野洞河漂流、与那些集山、水、洞、泉为一体的理想生态旅游胜地交相辉映的是旧州的红军遗址、黑冲的红军战斗遗址。

被称作“黔南第一洞天”“黔南第一奇境”“贵州第一名胜”的飞云崖;“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的“岜莎苗寨”;依山傍水的丹寨万达小镇;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的下司古镇,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侗文化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锦绣黔东南”,这些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黔东南大地上的红色文化、红军长征的遗址,都将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

可喜的是,在2020年年底,黔东南各县(市)都已退出了“贫困县”的序列。曾经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黔东南各族人民不断努力,从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

走过每一个乡镇、每一个企业都可以看到他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脱贫、精准扶贫的计划。

黎平县桂花台茶园把杭州市下城区东西部协作引进的资金用于扶贫协作,为建档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采摘技能培训2000人,致富带头技能培训30人;产业项目覆盖4个极贫乡镇的25个深度贫困村。80%的产业收益用于覆盖1820户贫困人口,20%的产业收益重点覆盖25个深度贫困村,每村的年收益可以达到10508元。

在以男声侗歌“掠过古梦边缘”闻名的黎平县黄岗,成为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这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侗寨,也包括了中国扶贫基金会2013年起创建的“百美村宿”。这只是无数脱贫攻坚努力中的一个小小的事例而已。

从江县的一家民营煨酒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5个村建档立卡200多贫困户,每户增收800元。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扶贫基地。四邻八舍的乡亲来到这里传承他们古老的技艺。

在“千匠百艺,蓝靛之乡”的榕江县,建起蓝靛染、刺绣、蜡染、手织布等手艺扶贫车间的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他们发扬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聚焦本地手工艺文化资源,以及贫困村寨妇女就地就业的痛点,发起“手艺点亮回家之路“。我也在那里买了“月亮故乡”的蓝靛印染挂历,照亮我的“回家之路”。

在黔东南每一个县,都有脱贫攻坚的案例。可贵的是,他们在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或者事业、做任何一件工作的时候,都会想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对于脱贫攻坚有什么好处。虽然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努力看起来都十分微小,都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究可以收到“聚沙成塔”的功效,造就出黔东南人民永远的节日。(郭伟成)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