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思南视窗>>强县建设

思南县:桑树成林 绿了荒山富了民

2021年08月12日14:18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思南县以培育壮大全产业链为抓手,依托龙头企业扩大基地建设、盘活现有资源、完善利益联结、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生态农特产品产业链,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实现了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思南大地,青山如画。在思南县双塘街道覃家坝村蚕桑基地里,早起的采桑工人们身背背篓,手指翻飞,熟练地把一张张成熟的桑叶放到背篓里,桑叶基地一派繁忙的采桑景象。

“最近天气比较热,我们早上六点就到基地,一天的任务是采三百斤桑叶。如果超出了三百斤,每斤就按二角三来算,一天能挣100多块钱。”双塘街道覃家坝村村民许官娥说。

思南县独特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宜桑树生长,种桑养蚕已有500多年历史,曾是贵州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被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专家刘之元誉为“中国蚕业发展新大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思南县大面积栽桑养蚕, 一直雄踞贵州蚕业的霸主地位。然而,受市场和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等因素影响,思南县蚕桑产业于1996年陷入发展困境,许多桑树被砍。

为改变现状,盘活现有资源,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思南县引进贵州恒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双塘街道覃家坝村流转近2000亩荒地,发展桑树种植,并对桑叶进行深加工。“我们的初衷是把思南的蚕桑产业继续发展下去,另外也想把荒芜闲置的土地盘活,让百姓增加收入。”贵州恒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正刚说。

笔者看到,桑叶采好后,工人会把刚采的鲜桑叶装车运到加工车间剪掉叶梗,切成条状,再经过杀青、揉捻、翻炒、烘干等一系列程序,制成桑叶茶。几年来,思南县双塘街道覃家坝村蚕桑基地已形成了一条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寨,众多老百姓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荒山种桑树,我们的好处太多了。”覃家坝村村民牟大香告诉笔者,自从土地流转种桑树以来,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到基地务工,以前一天70多元钱,现在100多块钱一天了,再也不用担心年纪大找不到活干了。

梁正刚介绍,蚕桑基地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自2016年底至今已支付村民务工工资640.3万元,这是实实在在给百姓带来的收入。下一步,公司还将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百姓加入到蚕桑产业中来。(阮进勇)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