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水美贵州>>头条新闻

三省同护一河水

——云贵川协同发力加强赤水河流域保护

2021年07月14日09:31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总长436.5千米,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千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也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连接云贵川的一条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

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对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云南、贵州、四川达成共识,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生态保护横向补偿资金,按照“权责对等,合理补偿”原则,实施约定水质目标的分段清算,将补偿资金及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市县,全力提升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整体水平。

今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又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在三省同步实施。三省共护赤水河,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

贵州— 创新体制机制 保护攥指成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赤水河,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于世。

流域河流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富集,享有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的美誉。

贵州高度重视赤水河的生态保护。早在2002年,原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就将赤水河纳入春季禁渔范围。2003年起,贵州将每年2月1日至5月31日设定为赤水河禁渔期。

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跨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三省一市。赤水河仁怀市五马河口至赤水市大同河口段被划为保护区5处核心区之一。

2016年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这也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保护赤水河,禁渔之外,贵州在加强生态治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赤水河贵州段,上游在毕节,下游在遵义。为改变“上游保护河水反而受穷,中下游利用河水从而富裕”的现象,2014年,贵州开始探索实施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在毕节和遵义之间,确立了一条“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通过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极大调动了上下游地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根据办法,如果跨界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下游遵义市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上游毕节市向遵义市出资。获得补偿资金的一方,要将钱纳入同级赤水河流域专项资金管理,且只能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随着生态补偿等系列制度的落地,毕节打响了一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卫战。30多个项目,包括纸厂、酒厂等被退回或暂缓审批,有些项目因选址不合理直接被否决。同时,利用各级赤水河流域专项资金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和乡镇垃圾收运系统、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完成4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治理。

据统计,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遵义市已累计向毕节市支付补偿金6000多万元。

近年来,贵州还将赤水河作为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酿酒企业集中的仁怀市,大力推进流域酿造废水治理,建成酿酒废水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9座,污水处理能力达每天5.04万吨。茅台集团投资4.3亿元开展冷却水循环利用改造,每年减少用水315万吨。此外,当地还大力推进白酒小作坊兼并重组工作,让重组后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实施统一集中治污,并试点实行第三方治理。

2018年,国家出台《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贵州抓住政策契机,积极协调,促成云贵川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规定只要省际入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即可获得补偿。

三省按照“水质只能变好、不能更差”的要求,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攥指成拳”,形成了合作共治、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据悉,2019年,贵州省和四川省各出资2000万元补偿上游云南省,基本解决了上下游投入和收益不对等问题。

在三省共同努力下,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赤水河鱼类达到149种,社会、经济、环境成效显著,创造了河流生态治理的成功“样本”。

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贵州段16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高于国家标准。

云南— 坚持生态优先 展现源头作为

云南日报记者 瞿姝宁 张潇予

5月28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此次立法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立法,以“条例+共同决定”这一开创性的地方立法形式,为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条例和共同决定7月1日起已正式施行。

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东流至贵州、四川,入长江,生态价值弥足珍贵,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作为赤水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保护好赤水河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实现流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自身需求,更是本职所在。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省推长办(省发改委)牵头,启动编制《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省直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保护治理、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渔政规范管理等工作。昭通市及镇雄、威信两县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推动保护治理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随着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干支流水电站全面清退、全流域禁渔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良好成效。

2020年10月,镇雄县政府发布《镇雄县关于对鱼洞乡花渔洞电站等9座清理整改退出类小水电站验收结果的公示》,标志着位于赤水河上游的镇雄县、威信县境内17座小水电站拆除工作正式完成。

目前,赤水河(云南段)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聚焦保护治理和减压修复两大重点,去年以来,昭通以镇雄、威信两县和17个乡镇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扎实开展流域生态治理“九大攻坚行动”——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攻坚行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补短板攻坚行动、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攻坚行动、硫黄矿渣整治攻坚行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退耕还林还竹还果攻坚行动、禁止非法捕捞攻坚行动、流域禁养区禁建区评估调整攻坚行动、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有效破解了一批长期制约保护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一直以来,环境承载负担过重和生态敏感脆弱是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最大的压力。昭通按照保护治理与减压修复同步推进的思路,对流域范围内的3.61万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后复垦复绿土地1028亩,真正让人住到该住的地方、让树长到该长的地方,实现了生态减压、搬迁减载。

去年以来,昭通市统筹推进赤水河流域范围内县、乡、村三级“两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村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加快生态治理修复步伐。截至目前,已全部拆除流域17座小水电站,历史遗留的660万吨硫黄矿渣整治任务已完成390万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已完成81个、修复面积2090亩。

同时,按照“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目前,已在流域内建成以竹产业基地为主的经果林39.67万亩,镇雄、威信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7%和50.1%。

四川— 守护一河清水 实现生态富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殷鹏

赤水河在四川省境内长约229公里,流域面积约0.61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生态河”“美酒河”之称。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开展赤水河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四川境内赤水河干支流水质整体优良,醒觉溪国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其主要支流大同河、古蔺河水质类别分别为Ⅱ类、Ⅲ类,均满足国家和四川省的考核要求。

流经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2018年2月开始,三省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签订补偿协议,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个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依托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契机,2019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方案中新增赤水河干流醒觉溪断面,责任县为合江县,由泸州市统筹中央、省、市级资金分配,给予合江县补偿资金,激励其守护好赤水河入长江干流水质断面。

同时,依托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契机,云贵川沿赤各地强化产业转型,流域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在四川,古蔺、叙永等县市大力发展精品果业、绿色蔬菜业、特色经济作业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肉牛产业园、肉牛综合体等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0个,叫响了“合江荔枝”“合江真龙柚”“赤水河甜橙”“古蔺麻辣鸡”等区域品牌。借助生态补偿,叙永县投资2450万元,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合江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文旅扶贫”,打造尧坝驿产业综合体,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在云贵川三省共同建立的赤水河流域上下游环保联防联治机制下,三省积极协作,推动一大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2019年9月,四川泸州和贵州遵义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分三组对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019年10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签订《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长效协作机制、突发环境事件联合防控预警机制、跨省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对机制、跨省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后期处置机制等四项机制。

赤水河变清,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4年,泸州市便开始规划赤水河治理工作,编制赤水河流域(泸州段)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流域内不予新建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随后相继编制完成赤水河流域(泸州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赤水河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等。

为保护好赤水河,泸州市近年来加强工业污染整治,先后对20余家赤水河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排查,并相继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55座,污水处理规模达8.97万吨/日,实现了赤水河流域泸州段城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域内赤水河干流总长11.4公里,乡级河长每月巡河3次、村级河长每月巡河4次、巡河员每日巡河,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为强化河道综合治理,当地还公开河长名单及监督举报电话,并安排专人定期对赤水河干流进行垃圾清理和巡查,做到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去年,该乡新建垃圾库25个,增设垃圾桶1100个,逐步建立起“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以最大力度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

合江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04条,赤水河在此汇入长江。该县近年来已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转运处置、河道治理等方面累计投入近2亿元。“保护赤水河,必须不断强化水质监测。”新建成投用的赤水河国控断面醒觉溪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对赤水河流域两个断面每月监测一次。同时,该县还落实河道管护人员425名,负责清理河道水生植物、漂浮物等,有力保障了赤水河流域合江段水生态环境。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