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不良风气的蔓延,成为广大群众巨大的家庭经济负担,深刻影响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要给乡村“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乡村振兴中,移风易俗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推动移风易俗,改变不良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乡村新风尚新气象,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贵州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加强基层组织引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红黑榜”、 “积分制”等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等。要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作风痼疾,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目前,贵州各县(市、区)已制定婚丧移风易俗具体方案,90%的村(居)已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写入村规民约。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一项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汇聚起全民参与的社会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变得更有温度与活力。
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独山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点,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花灯表演、引导村民自治等方式,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形成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县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百泉湖村的变化,只是独山移风易俗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村(社区)积极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且有效发挥作用85个,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498次,制止滥办酒席62起、高价彩礼3起,创建有乡风文明积分超市3个。
近年来,三都县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借助苗族、布依族同胞的四月八、牯藏节、六月六,水族同胞的龙王节、卯节、敬霞节、端节等多彩的节日活动和苗族蜡染、水族马尾绣、水书等文创产品,集中传承展示各民族浓厚的文化内涵,着力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依托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风光等,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传统建筑保护,让前来的观光游玩的游客望得见山水、记得住民族风情。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等特色,以创新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建设好产业、生态和民族特色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行驶在习水县坭坝乡南天门村的道路上,恍若置身青色飘带中,看着点缀其中错落有致、花团锦簇的乡村文化小院、墙上醒目的村规民约以及石头上描绘的文明标语,闻声前行,群众在跳钱杆舞的景象映入眼帘,宛如走进了一幅村美、民富的现代化新农村画卷。能有这样一幅美丽画卷,离不开“绘卷执笔人”。
近年来,习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优化文明实践阵地,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明实践示范点,坭坝乡南天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是其中之一。在推进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坭坝乡南天门村因地制宜以“乡村文化大院”为主题,充分发挥村民力量,让村民执“笔”,实现一户一景、一组一貌,共同描绘新时代乡村好光景。
“滥办酒席名目多,心中有苦苦难说,一年吃去几万块,少的也有一万多,滥办酒席是歪风,此风不治要贫穷,坚决整治不手软……”
朗朗上口的原创歌词,悠扬朴实的布依山歌曲调,这就是观山湖区百花湖镇下麦城村以“治风”为主题的布依山歌。歌词结合实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农村过去滥办酒席的乱象、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效及广大村民对“治风”工作的期待,唱出了广大村民的心声,从2021年创作出来以后被广泛传唱,成为下麦城村宣传“治风”好帮手。
为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对“治风”工作的知晓率,树立文明新风,2023年上半年,云岩区积极开展“治风”活动,通过统筹调度、精准施策、示范带动、新风劲吹“四招”,切实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城市文明新风尚。
突出抓好乡风培育,做精“青春相约·爱在云岩”新风品牌,提倡举办集体婚礼、旅行婚礼、慈善婚礼等文明婚礼,引导群众以节地生态环保的方式安葬和文明祭扫等新风尚,组织开展“移风易俗问卷调查”和“院落里·百姓家”移风易俗大家讲活动509次,“鲜活化”“接地气”“有实效”地引导向善向好社会风气。
“社会进步好风尚,移风易俗树榜样,文明新风进万家,和谐社会靠大家……”在观山湖百花湖镇文艺宣传队以“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为主题的文艺舞蹈汇演中,“治风”政策变成了宣传队员口中“接地气”的快板词。
据了解,运用快板宣传“治风”工作,来自全镇各村的12支文艺队都是宣传员,再加上志愿者适时向群众发放“治风”宣传册,宣传相关政策,讲解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相关事宜,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百花湖镇“治风”工作氛围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