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食用菌、林下仿野生天麻,林下放牛、林下养蜂、林下生态养鸡……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林下经济发展力度,大力开发绿色富民产业,促进林山增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唤醒“沉睡”土地资源,合理轮作、生态养殖,在拓宽群众“增收路”、敲开群众“致富门”的同时也使乡村产业更进一步。
自2021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来,贵州省林下经济得到了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全力参与,多地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让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
在贵阳市乌当区百宜的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放眼望去,成群结队的“跑山鸡”穿梭在山林之中,悠闲地觅食,或安静地在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团队研发的林下生态鸡舍里休息。
生态鸡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张跃平提着蔬菜、玉米,走到林下生态鸡舍前便吆喝着,毛色光亮的“跑山鸡”从林子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场面甚是热闹。
杨梅满枝头,采梅正当时。近日,修文县久长街道孟冲村的杨梅进入采摘期,个大饱满、色泽鲜红的杨梅挂满枝头,颗颗晶莹剔透,浓郁的果香飘满山间。
走进杨梅园,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杨梅树,诱人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在夹着果香的微风中摇摇欲坠,令人垂涎欲滴。在杨梅园里,采摘工人提着篮子,或站在树下、或爬着楼梯,忙着采摘杨梅。
时下,正是马桑菌成熟的时节,桐梓县马鬃苗族乡的林下仿野生马桑菌迎来采收,一排排的菌棒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马桑菌,甚是喜人。
近日,笔者在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新农人毕松的马桑菌种植基地里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下,上万个菌棒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摆放着。毕松正和工人们在林下采摘马桑菌,一派繁忙景象。
谈到林下养牛增收过上“牛日子”,桥塘村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廖登红算了一笔账:“圈养一头牛,一天的饲养成本是18元,放养一头牛,一天的成本只需要9元钱,减少了一半的投入。放养牛的肉质细嫩,价格高、市场效益看好。”
近年来,新建镇依托全县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立足镇域实际,在严守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背景下,大胆探索,创新利用桥塘村8000亩林场的林下空间优势,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探索出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林下养牛,以牛养林”复合型林下经济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肉牛养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森林面积5.4万亩,油茶林面积1.6万亩;东南面稍低,西面偏高,土地坡度在8度至40度之间,陡坡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好,降雨量适宜……
近年来,思南县杨家坳乡依托丰富的森林和陡坡资源,厚植油茶生态优势,密织林下“经济带”,展现绿色蝶变,让生态经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