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織金竹蓀:41年技術深耕 織就18億元富民產業

2025年07月18日16:11 |
小字號

在貴州省織金縣,生長著一種被譽為“雪裙仙子”的清香型紅托竹蓀。歷經41年的菌種馴化與技術攻關,這一深山珍饈已發展成為年產值超18億元的富民產業,書寫了從山間野菌到富民支柱的傳奇篇章。

織金竹蓀。

織金竹蓀。

夏日,走進織金金蓀公司智能溫控玻璃大棚,恆溫25℃、濕度穩定在88%的環境中,竹蓀實現全年生長。工人們每天的第一項工序就是採摘竹蓀,隻見工人小心翼翼地旋轉摘下菌柄,一朵朵雪白色的竹蓀破土而出,撐開網狀菌裙,宛如身著白紗的仙子。這裡採用的菌包脫袋覆土栽培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更保障了竹蓀的品質。

織金竹蓀。

織金竹蓀。

“這幾天正是採摘旺季,我們每天七八點就開始工作,這個時候的竹蓀最為新鮮。”織金金蓀公司工人盧鳳國說道。這些新鮮採摘的竹蓀,迅速運往各地廚房餐廳,經過廚師的精心烹制,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織金竹蓀。

織金竹蓀。

織金縣宏洲酒店廚師長王華中介紹:“織金竹蓀富含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極高。在我們酒店,竹蓀雞湯、雞肉釀竹蓀、竹蓀蛋卷等菜品,深受食客喜愛。”憑借脆嫩清香的口感和卓越的營養價值,織金竹蓀不僅暢銷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還遠銷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市場,通過跨境電商走進千家萬戶。

織金縣食用菌協會會長王敬明表示:“隨著電商發展和政府大力宣傳,竹蓀銷量連年攀升。特別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需求量不斷增長,2024年12月,當年的竹蓀就已基本售罄。”

輝煌成績的背后,是41年的技術沉澱。1983年,織金科技人員從城郊野生竹蓀竹蛋中成功分離菌種,開啟人工馴化之路。從最初斷木栽培畝產不足5公斤,到如今採用菌包脫袋覆土技術實現畝產干品100公斤﹔從季節性出菇到智能大棚全年供應,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

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

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

“栽培技術歷經多次革新,從斷木、木塊栽培,到砂鍋栽培、室內層架栽培,再發展到大田栽培和林下栽培。”織金縣金蓀公司副總經理、高級農藝師李啟華介紹道。

如今,織金竹蓀產業已覆蓋20多個鄉鎮,1.6萬畝帶動7萬農戶就業,採摘高峰期每天用工超2000人。廢棄菌包經處理制成有機肥,形成“以竹育菌、以菌肥田”的生態循環。從地域特產到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織金竹蓀正以潔白的菌絲,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圖/文 彭湖、羅偉)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