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非遺美食六廣臭豆腐:傳統工藝鐫刻舌尖傳奇

2025年07月15日10:26 |
小字號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美食,承載著地域的文化與記憶,歷經歲月洗禮而愈發醇厚。貴州省修文縣六廣鎮的臭豆腐,便是這樣一道獨具魅力的非遺美食。

羅明菊在自家的豆腐作坊制作六廣臭豆腐。王艷攝

羅明菊在自家的豆腐作坊制作六廣臭豆腐。

明清時期,六廣鎮作為貴陽通往黔西、畢節的關鍵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旅客往來不斷,貿易一片繁榮。臭豆腐,這一獨具特色的美食,便由外地商人引入六廣鎮。此后,六廣人民依據自身口味偏好,不斷調試改良,歷經歲月沉澱,最終孕育出獨具六廣風味的臭豆腐。如今,六廣臭豆腐制作技藝已被申報為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為當地文化傳承的璀璨明珠。

羅明菊在自家的攤位煎制六廣臭豆腐進行售賣。

羅明菊在自家的攤位煎制六廣臭豆腐進行售賣。

清晨7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六廣鄭家臭豆腐作坊的燈光已悄然亮起。羅明菊,這位六廣臭豆腐制作技藝傳承人,即將開啟新一天的臭豆腐制作之旅。

走進作坊,羅明菊正專注地挑選著本地盛產的優質黃豆。“選料可是關鍵的第一步,這些黃豆得顆粒飽滿、色澤鮮亮,才能做出高品質的臭豆腐。”她一邊挑選,一邊向筆者介紹道。選好的黃豆要用清澈的山泉水浸泡一整晚,待黃豆充分發脹、色澤光亮,便可以磨成豆漿。將豆漿裝入大鍋,用柴火慢慢煮沸,柴火的溫度和火候的把控,全憑羅明菊多年的經驗。“火候大了,豆漿容易糊﹔火候小了,又煮不透,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羅明菊笑著說。

外地食客特意驅車到六廣鎮吃六廣臭豆腐。

外地食客特意驅車到六廣鎮吃六廣臭豆腐。

煮沸后的豆漿,被舀至事先准備好的過濾器具中。在過濾過程中,豆渣留在上層,細膩的豆漿則緩緩流下。隨后,將適量的酸水倒入豆漿中,隨著酸水的加入,豆漿逐漸發生奇妙的變化,開始變稠,最終變成嫩滑的豆腐花。

接下來,羅明菊把豆腐花小心地盛放到固定的方形器皿中,用棉布仔細包裹好豆花,隔著木板,利用重力器具置於木箱上擠壓7至8小時。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水分被榨走,豆腐逐漸成形。將成型的豆腐取出,經過幾個小時的風干后,再將其切成均勻的薄片。在這個季節,切好的豆腐片一般放入木框中發酵2至3天,期間還需進行一次翻面操作。等到豆腐開始發霉,散發出輕微的臭味,這標志著六廣臭豆腐正式“誕生”。至此,一顆普通的黃豆完成了華麗的蛻變,成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油煎好的六廣臭豆腐色澤金黃,口感嫩滑。

油煎好的六廣臭豆腐色澤金黃,口感嫩滑。

當被問到六廣臭豆腐的獨特之處時,羅明菊自信地說:“六廣臭豆腐質地軟滑,味道醇厚,獨具特色。它擁有多種烹飪方式,可烘烤、油煎、小炒,每一種做法都能帶來不同的味覺體驗。不過,經過眾多食客的品嘗和比較,油煎的口感堪稱最佳。油煎的時候,火候和時間也很重要,要煎到外皮金黃酥脆,裡面還是嫩嫩的,這樣吃起來才香。”

羅明菊今年50多歲,20歲嫁到鄭家后,便繼承了婆婆制作六廣臭豆腐的工藝。如今,她制作六廣臭豆腐已有30余年,憑借著對傳統工藝的執著堅守和精湛技藝,在她的精心經營下,六廣鄭家臭豆腐美名遠播。她生產出來的臭豆腐不僅在當地供不應求,還遠銷至廣州、江蘇、重慶等地。

制作好的豆腐切成小片放入木框進行天然發酵。

制作好的豆腐切成小片放入木框進行天然發酵。

在羅明菊家豆腐攤位,筆者遇到了一群特意前來品嘗六廣臭豆腐的食客。一位來自外省的游客興奮地說:“我們今天是特意開車來六廣吃臭豆腐的。之前就聽朋友說這裡的臭豆腐特別好吃,今天一嘗,果然名不虛傳。六廣臭豆腐油煎最好吃,外酥裡嫩的口感,搭配上獨特的臭味和醇厚的香味,讓人回味無窮。”旁邊一位本地食客也附和道:“我從小就吃六廣臭豆腐,這麼多年了,還是這個味道,百吃不厭。這是我們六廣的驕傲,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品嘗到這道美食。”

制作六廣臭豆腐的本地小黃豆泡發后顆粒飽滿、色澤鮮亮。

制作六廣臭豆腐的本地小黃豆泡發后顆粒飽滿、色澤鮮亮。

從精心選料到嚴格制作,六廣臭豆腐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它不僅僅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六廣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中,六廣臭豆腐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繼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讓這一非遺美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羅明菊也表示,她會一直堅守這份傳統工藝,把六廣臭豆腐的美味和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道非遺美食。(圖/文 王艷)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