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從“柴火制茶”到“電炒茶”,貴州發展都勻毛尖產業——

一葉富一業 漫山茶飄香

本報記者 蘇 濱
2025年07月09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採茶、稱重、裝車……夏日,茶農們戴著斗笠,背著竹簍,在綠油油的茶園裡穿梭——夏茶採摘的時候到了。

白天收茶,晚上炒茶,這是採摘期的日常。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每到都勻毛尖採摘期,有著30年制茶經驗的都勻文峰茶廠負責人劉文峰總是格外忙碌。

“採茶得看天,太晒不行,下雨不行。茶青不過夜,不然炒來會變黃。”每晚7點,劉文峰跟助手架起大鍋,燒起柴火,開始炒茶。炒制都勻毛尖,需要8道工序,除去攤涼,其余均在鍋內進行,每個環節,溫度各不相同。

“蓋火、添柴”,這兩個詞,兩人一喊就是一晚。房間內,煙氣熏得流淚,熱氣扑得冒汗。品質的好壞,依賴火候的掌控、手上的技巧,一個環節出錯,一鍋茶全毀。盡管劉文峰駕輕就熟,可是這般緊趕慢趕,一人一晚,最多炒出6斤干茶。

都勻毛尖制茶工序講究,生產效率有限,品牌打造局限於產量和品質。

怎麼提升產量?如何把控品質?當地茶商白錦龍試過許多辦法,還到省外學習,最終把目光投向電炒茶。

“從殺青、揉捻到提香、焙鍋,經過反復嘗試,終於建成一整套精品茶生產線。”白錦龍說,電炒茶能精准控制每個環節,包括溫度調節,實現了茶葉炒制流程化、品質把控標准化。

2020年,南方電網貴州都勻供電局與地方有關部門開始推廣電炒茶﹔2022年,都勻茶企全面使用電炒茶。較傳統柴火制茶,電炒茶能減少碳排放,降低能耗成本,電力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發展。

“以前用電量不大,陸續用上電炒茶后,電力供應竟然出現緊張。”都勻供電局市郊分局江洲供電所所長羅進回憶,一到採摘期,他們基本整晚守在山上,為茶企處理用電問題。

近年來,結合實際生產需求,在都勻毛尖重點產區,都勻供電局投資1328萬元,完成5條10千伏線路建設及投運,實現多電源聯絡供電,不斷優化電網架構,為80余家茶企、2600多戶茶農提供定制化電力服務,確保安全可靠穩定供電。

截至目前,黔南州茶園種植面積137.3萬畝,年綜合產值超100億元,茶企增加到869家,從業人員達42.66萬人,茶農年人均收入達1.75萬元,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