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雷山縣貓貓河村舉辦文學節,帶動當地文旅發展
“詩歌的種子就藏在這山溝溝裡”(藝術改變鄉村)

夏日的晨霧在黛色山巒間游走,木槌敲擊的“篤篤”聲驚醒了沉睡的苗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村民余祥,邊用布滿老繭的手給木櫃雕花,邊用方言哼起詩來:“村前水碧草花香,寨后山明菜谷蒼……”
“現在村裡一年到頭游客不少,專門來搞文學創作的人更多。”起身抖落靛藍色褲腿上的木屑,余祥熱情地招呼起來,“大伙兒都說,我們這山溝溝裡居然出了個‘文學窩’!”
踏著石板路穿行在村中,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上炊煙裊裊,沿途風光似與雷山腹地的其他苗寨別無二致。這不禁讓人更加好奇:這個藏在大山裡的小村,為啥能靠詩歌出圈?
時光倒回2017年夏天,青年詩人李江富來貓貓河村採風。剛跨過寨門,他就被晒谷場上此起彼伏的吟詩聲吸引——10多名村民正捧著發黃的作業本輪流誦讀詩歌。
從小生長在苗寨裡,李江富見慣了各種節慶的熱鬧,卻還未聽說過哪個寨子舉辦詩歌比賽。他回憶:“苗族沒有吟詩作文的傳統,很多村民怕連詩歌是啥都搞不清楚。”
“大家都琢磨著,要把村裡的好日子宣傳出去!”村民們拉著李江富坐下,又熱情地介紹起村裡的新變化——公路修到了村頭,村裡發展起了種養殖業,不少村民還傳承了古老的苗繡技藝。於是,在文學愛好者、時任貓貓河村村委會主任余青的建議下,村裡辦起了文學節。
頭一屆文學節,村裡隻征集到10余件詩歌作品。可這場“村味”十足的活動,讓同樣愛好詩歌和文學創作的李江富大開眼界:“原來,詩歌的種子就藏在這山溝溝裡!”他自告奮勇和村裡合作,“把活動策劃得更好一點,讓詩歌征集范圍更廣泛一點”。
次年春天,當李江富帶著連夜打印的征稿啟事走村串寨時,不少村民背著竹簍帶著自家的臘肉、糍粑找上門來:“我們想‘以物換詩’。”在村民的熱情支持下,李江富與村干部一道,跑遍了縣裡的大小企業,拉到了征文獎金贊助。他又借助網絡和新媒體發布征文信息,千方百計擴大征稿范圍。
很快,貓貓河村要辦文學節的消息,傳遍了雷公山。短短半月,各地詩稿涌向苗嶺深處,活動吸引了貴州省內外近200名詩歌愛好者和作家參與。
第二屆“貓貓河文學節”的熱度,讓李江富有了堅持的底氣。更讓他驚喜的是,詩意如同古朴吊腳樓上的藤蔓,開始在村中“長出”新的詩篇。幾年來,“貓貓河文學節”共征集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1500余篇(首),共計200余萬字,部分作品發表在《中國文藝家》等報刊。
漫步村中,青石板巷道變身“詩歌長廊”,由廢棄糧倉改造的文學展示創作基地散發著詩香,深山苗寨成了眾多文學愛好者的“詩與遠方”。貓貓河村村委會主任余曉成說:“我們以‘文學+’引領旅游發展,用旅游促進文化繁榮,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
村民余武的農家樂裡,窗邊竹筒插著野山菊,牆上挂著各地文學愛好者留下的詩集。幾年前,在文學節影響下,他決定返鄉創業,把自家吊腳樓改造成了“詩意空間”。“旺季一個月能有500多人光顧。”他邊細心擦拭著木質招牌邊說:“文學節是我們最寶貴的‘流量’!”
農家樂旁的繡坊裡,繡娘任永敏正在靛藍土布上飛針走線,絲線在光影中流轉成詩行。“這朵花繡的是‘花木深藏吊腳樓’。”她說,自己把詩句裡的景象繡進冰箱貼、耳飾和苗繡服飾的衣襟裡,產品不僅深受游客歡迎,還銷往北京、上海等地。
詩歌從田野上長出,漸漸成了全村人的事。據統計,2017年以來,村民原創詩歌已有200余首。最讓余曉成感慨的是大伙兒眼中的光:“以前都說苗家人能歌善舞,現在我們還能用詩歌與山外對話。”
月光漫過層層梯田和吊腳樓,老少村民還在七嘴八舌地為“貓貓河文學節”貢獻點子:“我家新釀的米酒給客人當彩頭咋樣”“城裡詩人說想學‘苗繡寫詩’呢”……李江富掏出小本子記個不停。“詩歌正在大山裡萌芽。”他信心十足地說,“要把文學節一直辦下去、辦得更好。”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7月10日 第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