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楊世霞:24年質朴堅守隻為鄉親護健康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楊世霞。
傍晚是白秧坪村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楊世霞打開音響,開始每天的固定節目:廣場舞。
受她影響,村裡不少人漸漸愛上了這種鍛煉方式,廣場舞隊伍發展到了20多人。“記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到衛生室跳廣場舞成了一個習慣,每天鍛煉、學習養生保健知識,覺得身體放鬆了很多。”一名參與跳舞的老人說。
擔任黔東南州凱裡市碧波鎮白秧坪村衛生室鄉村醫生24年,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隨著楊世霞與村民的日常相處,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鄉村醫生的醫術不是最好的,但我們要做最細心的。作為村民身邊最近的醫生,守護每一位村民的身體健康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楊世霞說。
緣起:共譜一場雙向奔赴
楊世霞說,不是她選擇了白秧坪,而是白秧坪選擇了她。
1972年,楊世霞出生在凱裡市下司鎮一個普通家庭,親人因病離世,成為一名醫生成了她的志向。1999年從貴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大專班畢業,楊世霞再次目睹了侄子就醫之難,這讓她堅定了回到家鄉行醫的想法。
楊世霞為白秧坪村民就診。
“當時母親的姊妹嫁在碧波鎮白秧坪村,娃娃拉肚子但是沒地方買藥,隻能走路到麻江縣城醫治,醫生檢查的時候都已經嚴重脫水了,難以想象還有多少人有一樣的經歷,這對我觸動很大。”楊世霞說。
白秧坪村與楊世霞的老家一地之隔,處於凱裡、福泉、麻江三地結合處,全村有11個村民組,4000多名村民,彼時村衛生室曾因村醫離任而無以為繼。
“畢業后我想回到家鄉當一名醫生,而看病難的白秧坪村4000多名村民也需要一名村醫,用你們年輕人的話講,我們之間是雙向奔赴。”提及來到白秧坪村擔任村醫的初衷,楊世霞的答復很實在。
2000年,楊世霞在村裡租了兩間木屋,開始了村醫工作。
然而,鄉村醫生之難出乎楊世霞的意料。
醫療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進藥成了一個大工程。“常常是自己和藥材公司聯系購買,坐班車去買好再帶回來,碰上冬天藥品消耗快的時候,有的藥一缺就是好久,補都補不上。”
村民收入微薄,為了減輕他們的看病負擔,楊世霞從不收出診費,輸液打針都是在藥錢的基礎上象征性收取一點。即便這樣,也有不少村民賒賬。
楊世霞整理藥品。
“最困難的時候,連著好幾個月收入還不夠補齊消耗的藥品,女兒、侄女在縣裡上中學每周必須回來拿一次生活費,因為一次實在湊不齊她們一個月的花銷。”楊世霞回憶說。
楊世霞剛剛進入崗位不久,大哥便因膿毒性腦膜炎過世,大嫂改嫁,留下一個兒子。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后,二嫂也因病不治,二哥重組了家庭,至此,養育女兒的同時,楊世霞肩負起了養育侄兒、侄女的重擔。
即便如此,楊世霞也沒有被困難打倒,她深知自己肩上擔著的是全村乃至附近村民的健康與希望。一個藥箱、一把雨傘、一件雨衣、一雙雨鞋、一隻手電筒,楊世霞每天用腳步丈量著白秧坪村的健康脈搏,用雙手捧出村民的健康。
24年間,她跑遍了白秧坪和周邊六個村的每一條鄉間小道,累計出診行程達一萬多公裡,磨破了30余雙球鞋,騎壞了2輛摩托車和2輛電動車。接診的患者累計10余萬人(次),出診的患者達2萬余人(次)。
熱愛:溫暖服務收獲快樂
在白秧坪村,大家從不喚楊世霞醫生,稱呼從“妹兒”到“大嫂”再到如今的“伯媽”,真正親如一家。對待家人,楊世霞拿出了十二分的誠心。
83歲的龍啟蓮家與村衛生室之間就隔了幾塊菜地,老兩口都患有高血壓,老伴因腦梗后遺症無法行走,唯一的兒子也在多年前突發疾病去世了,楊世霞就成了家裡的常客。
楊世霞為白秧坪村民就診。
去老人家裡的路上,楊世霞向筆者一行“炫耀”,她在村裡“有”幾塊菜地。
正逢中午,龍啟蓮正艱難地扶著丈夫向爐子旁走去,楊世霞見狀三步並作兩步,不住道:“老太,慢著點,我來幫你一起!”老人也熱絡回應:“沒得事,你吃午飯沒有?快進屋。”
一行人坐定后,楊世霞開始為兩位老人逐一測量血壓,詢問服藥情況。“你最是細心,隔三岔五來。我們肯定是按時服藥的,就是之前腳上傷的地方,天氣冷了有點脹痛。”龍啟蓮說。
2018年夏天,龍啟蓮外出途中不慎被大貨車碾壓左腳腳趾,但司機逃逸了。因無力支撐醫藥費,龍啟蓮在家用土法醫治,楊世霞得知后找到了鎮衛生院負責人說明情況,最終老人在鎮衛生院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出院時隻收取了幾百塊錢的藥費,老人一家渡過了危機。聽聞老人說起不舒服,楊世霞撩起白大褂下擺就蹲下為老人仔細查看。
無獨有偶,2016年,村民吳親珍在干活時,因血糖低摔倒導致股骨骨折,楊世霞第一時間趕到及時處理,並協助吳親珍家屬把吳親珍送去醫院。
楊世霞為白秧坪村民就診。
此后,在吳親珍臥床的兩個多月裡,楊世霞時常過來幫助換尿布、排尿、測血壓、做心理輔導等,同時還教給吳親珍家屬一些護理常識。直到現在,吳親珍一家都對楊世霞萬分感激,老人更是把她當成了親閨女。
45歲的王家漆至今還記得18年前妻子生產的情形。“那時候交通不方便,我著急忙慌就過來找大嫂,她馬上與縣婦幼保健院取得聯系,救護車把妻子送到醫院沒多久,娃娃就生出來了,大人小孩都平安。”
她的熱心和善良,被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回應。
“曾經有一位老人,她買藥自費的部分兩塊多錢,看到她從包裡一層又一層的帕子中取出零錢遞給我,我沒忍心收。老人家第二次來時,就給我帶來了5把自己扎的掃帚。”
“你問我有沒有想過離開?肯定是有的,可是叫我怎麼放心得下這些可親可愛的老人和孩子?”楊世霞說,這是她最大的收獲。
下組回來時,楊世霞指著路邊看到的幾塊菜地說:“這些其實都是村民的。”她微笑著補充道,“說起來很暖心,他們總擔心我沒蔬菜吃,都說這是給我的菜地,我也就開玩笑認下啦。”
惦念:潤物無聲改變村民健康觀念
除了行醫,楊世霞在白秧坪村找到了特長發揮的舞台。
白秧坪村是畬族與仫佬族聚居地,民風熱情奔放,村民鐘情歌舞,但酗酒成風,高血壓頻發。
楊世霞愛好文藝,村裡有喜事時,她總會主動幫助策劃。這期間,她還會在客人不太多的頭一天或是辦好喜事的第二天帶上聽診器和血壓計,在幫忙之余監測村民健康,將幫助鄉鄰與行使村醫的使命結合起來。
楊世霞為白秧坪村民就診。
“我家老頭子有高血壓但是特別好酒,她總是帶著個血壓計來吃席面,每次看到老頭子都要量個血壓。現在老頭子自覺多了,除了逢年過節時喝上兩杯助興,平日裡基本不喝了。”一位老人說道。
近日裡,寨子中又有嫁出去的女兒傳回生育的喜訊,楊世霞因為下組走訪沒能到場,次日下組與主家偶然見面便道:“昨天對不住啦,沒能趕到。不對,是你還欠我一餐飯。”“是啦,我還欠你一餐飯,昨天你沒到太可惜了,姑娘家來的這幫客人跳舞太好看了。”“跳一跳更健康,今晚跳舞的時候跳給我們大家看一看。”兩人說話間哈哈一笑,三句話不離又說回了健康。
曾經,疫苗接種和住院分娩宣教是身為鄉村醫生的楊世霞要著重攻克的兩大方面。“村民認為接種疫苗會影響下一輩生育,認為住院分娩是在浪費錢。剛開始那幾年,上門接種疫苗大人抱著孩子藏起來,產婦也不讓見,有時候還會罵上幾句,可我知道他們只是不懂。”楊世霞說。
凱裡市碧波鎮白秧坪村衛生室。
一次次被拒絕,又一次次上門宣教。從娃娃健康講到讀書政策,從大人小孩平安講到科學分娩,詳細宣講國家對於農村實施的住院分娩政策、規劃免疫政策。在她的堅持下,白秧坪村實現學齡前兒童(在家)規劃疫苗接種全覆蓋,住院分娩全覆蓋。
“村民們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願望源於親人的不幸,更源於對村民的朝夕惦念。二十四年來,楊世霞以村衛生室為家,將村民當成了家人,於日復一日的實踐中精湛醫術,於歲月無聲中保持醫者仁心,她用真心和真情服務,在村民心中架起了一座連接健康的堅實橋梁,潤物無聲改變了村民健康觀念。
在解除村民就醫困境之余,楊世霞收獲了作為醫生母親的快樂——在她的耳濡目染下,撫養長大的侄兒侄女們都走上了從醫之路,另一個侄女也在她的建議下成為了村醫。每當侄子侄女們到村裡探望楊世霞,衛生室便成了一個醫護團隊。楊世霞感慨道:“我愛的人,愛著我所熱愛的土地和事業,這是我最大的驕傲。”(圖/文 文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