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凱裡白午:最“燃”釘耙山熱度不減

2025年04月02日08:45 |
小字號

最“燃”釘耙山,鄉村振興新圖景。近日,作為當地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凱裡市白午街道石青村釘耙山“鬧沖節”熱度持續不減。這場極具民族特色的苗歌大賽和“斗牛士”籃球賽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讓廣大群眾深切領略到民俗文化與傳統體育競技相互交融的魅力,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民俗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釘耙山“鬧沖節”.jpg

釘耙山“鬧沖節”。

3月31日,春日的暖陽中,隨著裁判一聲哨響,一場充滿民族特色的“斗牛士”籃球比賽在釘耙山激情開賽。

運球、搶斷、快攻……籃球場上,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爭奪,不斷引爆全場的熱情,現場掌聲與歡呼聲不斷。“我是一名籃球愛好者,我們祖祖輩輩都有愛好籃球的傳統,也涌現出了很多籃球明星,曾代表州、市到全國參賽。這是我們石青村釘耙山新建成的籃球場,我們也將傳承和發展體育精神,在運動中傳承民族文化,展現我們的精氣神。”石青村籃球愛好者王小生說。

“斗牛士”籃球比賽.jpg

“斗牛士”籃球比賽。

釘耙山,位於凱裡市西南15公裡的白午街道石青村境內,主峰海拔1065米,山形酷似雄獅張口,前面有一座球狀的小山,故有“雄獅戲寶”之譽。相傳,古時候石青花寨有一個老農上山砍柴,拾得一銀質釘耙,用以開墾田土,使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年豐衣足食,“釘耙山”故而得名。

據悉,農歷二月為期3天的釘耙山苗族“鬧沖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最初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對歌、祈求豐收的日子。后來,節日內容逐漸豐富,苗歌、籃球、斗牛等比賽項目吸引周邊縣(市)5萬余游客前來體驗打卡。而將傳統斗牛的勇猛精神與現代籃球的競技魅力完美融合的“斗牛士”籃球賽成為整場活動的焦點,“摳翻倒地”“天亮文化”更是釘耙山“籃球文化”的代名詞。

精彩籃球賽.jpg

精彩籃球賽。

隨著時間的推移,釘耙山“鬧沖節”這一文化名片日益耀眼:2017年被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6月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凱裡市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

為進一步擦亮“鬧沖節”文化名片,去年6月,白午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黨建為引領,積極引導發動各方力量投身石青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企業贊助、村民集資和義務投工投勞等方式,修筑了一條2.2公裡、寬3米的通組公路及一條300米長的上山階梯步道,吸引更多的人到釘耙山體驗“鬧沖節”帶來的獨特文化魅力。

文藝表演.jpg

文藝表演。

據石青村黨組織書記、主任吳如海介紹,隨著這條“文化路”“產業路”“致富路”的開通,石青村鄉村振興邁出了新步伐。該村目前建有食用菌基地1個,產出的香菇、凍菌等產量33萬余斤,產值約150萬元,惠及村民20余戶,帶動就業20余人﹔同時,在市鎮兩級政府的支持下,種植的200余畝翠紅李年產量1萬余斤,產值約2.5萬元,加上持續開展的文化活動,積極探索農文旅體融合新路徑。

時下,釘耙山“鬧沖節”正通過文化、旅游、產業等多方面的賦能,全力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熱鬧的釘耙山.jpg

熱鬧的釘耙山。

“我們街道將結合農文旅城鄉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深挖民族文化內涵,講好民族文化故事,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通過‘體育+文化+旅游’的模式,全力打造‘斗牛士’籃球文化這張亮麗名片,扎實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凱裡市白午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圖/文 羅勇先、楊勝華)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