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共繪鼓樓畫樣(傳承之光)

蔡 凌
2025年04月0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03年5月,為撰寫博士論文《侗族聚居區的傳統村落與建筑》,我進入侗族聚居區的黔東南調研,田野調查的第一站便是被稱為“千戶侗寨”的肇興侗寨。鼓樓、風雨橋、寨門、戲台……侗族工匠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建筑類型讓我嘆為觀止。

了解我的來意后,鄉親們指著寨中最高大的那一座禮團鼓樓說,這是紀堂村的陸文禮師傅掌墨建造的,應該去找他。見到陸師傅時,他正趴在鼓樓構架上忙。趁陸師傅回到地面整理構件的間隙,我問了幾個粗淺的問題。之所以說問題“粗淺”,是我發覺,初涉這個研究領域的我,問不出“像樣”的問題。

此后,我繼續在這個領域深耕,研究視野逐漸拓展,從侗族公共建筑的典型鼓樓到其地域性差異、多元的文化遺產特征,直至鼓樓匠師的營造技藝等。陸師傅一直是我關注的侗族匠師。

這些年裡,陸師傅先后被評定為貴州省“高級工匠師”,獲得首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他還主持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的復建,並把家鄉的鼓樓建到了廣東、北京、海南等地。他自己掌墨建造的第一座鼓樓——肇興大寨禮團鼓樓,已經成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8月,我再次和陸師傅面對面時,他笑著問:“我們見過面?我不記得了。”這次,我准備好了。我有很多問題要問,攢了好多年的問題。而陸師傅已經80歲了。許是被這些“像樣”的問題打動,陸師傅侃侃而談,說自己學藝的緣由,說自己掌墨以來印象最深的一些事情,當然還有最值得他驕傲的,他不斷摸索出來的鼓樓營造技巧。

聊著聊著,陸師傅突然起身,踱進裡屋,拿出一本厚厚的《鼓樓圖冊》,跟我說,這是他自己畫的。陸師傅構想去建一座15層檐的鼓樓,就憑著腦子裡的想象,他畫了150多頁,密密麻麻的尺寸標注和墨師文說明,其細膩程度震撼心靈。這是他一生的經驗總結。

這是怎樣的一本圖冊啊!陸師傅從他40多歲時開始畫,畫了改,改了畫。線條和文字都是很特別的藍色,是他畫了初稿,修改定稿后,又把復寫紙墊在圖樣下面,一筆一筆謄畫在白紙上……陸師傅坦言,在此之前,“從來沒見過設計院的施工圖紙”。

《鼓樓圖冊》原稿以全部手繪的平面、剖面和構件畫樣為主體,輔以構件尺寸標注,是十分系統和專業的一部民間營造圖集,也是中國建筑歷史上少見的由工匠編撰的技術專書。

我鄭重向陸師傅提出由我帶領研究團隊整理《鼓樓圖冊》的請求。一方面進行勘誤、校正、注釋,另一方面將原手繪圖冊的每一頁完全數字化重繪。

我們的團隊駐紀堂村1個月,以便隨時向陸師傅請教。陸師傅每天都會興致勃勃地來看,一起討論、解惑。終於有一天,陸師傅笑瞇瞇地說,“你可以出師了”。半年后,我又回到紀堂,除確認初稿外,還專門邀請攝影師為他留下了珍貴的口述史影像資料。

成書后的《陸文禮侗族鼓樓畫樣》,保持了原稿的編撰邏輯,與鼓樓在現實場景中的營建過程高度一致。

鼓樓的建造歷來是靠師傅口耳相傳,這樣的“地方性知識”面臨失傳的風險。陸文禮創造了侗族鼓樓建筑史上的很多個“營造之最”,更難得的是,這樣一位匠人能認識到傳承的重要性,歷經數十載,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做出一本鼓樓施工全圖冊,讓木工學習變得有依據,且易學、易懂、易記,好好傳承下去,要鞏固發展侗族建筑文化,讓更多的愛好者都能成為鼓樓、花橋的設計師和掌墨師”,這是突破了師徒門派的無私奉獻,也是嘔心瀝血的堅韌不移。

遺憾的是,陸師傅最終沒能等到他心愛的圖冊出版。這份彌足珍貴的史料,改變了侗族鼓樓的營造沒有圖紙流傳、沒有教程,技藝傳承完全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歷史,對我國的鄉土建筑研究、木構建筑研究而言,具有填補空白的重要價值。

(作者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4月02日 第 20 版)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