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發展“五倍子+”林下經濟

新春走基層│大山裡的“致富密碼”

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
2025年01月24日08:0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栽了10多畝樹,收入近3萬塊!”說起去年最高的一筆收入,貴州省綏陽縣紅河村村民趙久琴高興得合不攏嘴。

“啥樹這麼值錢?”趙久琴也不“賣關子”:鹽膚木,俗稱五倍子樹,它全身是寶,根、葉、花、果均可供藥用,村裡人都在種。

蚜虫繁育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蚜虫繁育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鹽膚木身上最值錢的,還要數五倍子。”紅河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權接過話茬說,蚜虫在鹽膚木的嫩葉上咬一口,被咬的地方會長出“小包”,長大后就成了五倍子。

記者了解到,五倍子又名百虫倉、百藥煎,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以其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產品,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食品加工、工業制造、航空航天等領域。

王國權展示林下種植的中藥材。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王國權展示林下種植的中藥材。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紅河村毗鄰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優越,擁有豐富的野生鹽膚木資源。“夏末秋初,盛開的鹽膚木花是重要蜜源,鄉親們自古以來就有養蜂的習慣。”王國權說。

紅河村大規模種植鹽膚木,還要從2018年說起。彼時,該村還是省級二類貧困村。如何圍繞“兩山”理論破題保護與發展之困,是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臨的重大課題。

鹽膚木種植基地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鹽膚木種植基地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保護區位於黔北大婁山東部斜坡地帶,轄6鎮12村134個村民小組,產業發展滯后,群眾收入來源較單一。”2018年2月,時任寬闊水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的楊昌乾借幫扶紅河村的機會,多次深入林區開展專題調研。

在走訪中,楊昌乾了解到,林區群眾大多有養蜂習慣,且常年採摘野生五倍子賣錢。考慮到鹽膚木易栽易成活,他提出圍繞“五倍子+”做文章,探索“倍花養蜂、復葉結倍,林下套種中藥材”的產業發展模式。

鹽膚木基地裡,套種的中藥材長勢喜人。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鹽膚木基地裡,套種的中藥材長勢喜人。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爭項目、出資金,在寬闊水保護區管理局大力支持下,紅河村結合退耕還林等項目,從外地購入鹽膚木苗16萬株,開啟了產業試點工作。依托貴州省林業科學院、林業局科技支撐和項目扶持,該村還建成集蘚床培育、種虫繁育、苗木種植於一體的試點基地。

“從苔蘚種植到蚜虫培育,再到裝袋挂樹、枝條修剪,省林科院的專家全程提供指導。”紅河村村民倪永生告訴記者,以前技術不成熟,蚜虫要從外地購買,掌握技術后,自己每年僅鹽膚木種植和蚜虫培育,就能收入10多萬元。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群眾抱團發展。截至目前,紅河村已養殖中蜂120多箱,人工種植鹽膚木4200畝,林下套種天麻、冰球子、黃精等中藥材200多畝。“2024年採收五倍子近60噸,預計產值200余萬元,帶動53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王國權頗為自豪。

烘干的五倍子。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烘干的五倍子。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如今,五倍子已成為紅河村一張“產業王牌”。以該村為試點,綏陽縣將五倍子作為全縣新興產業加以培植,帶動8個鄉鎮12個村人工種植鹽膚木5000余畝、撫育改造原生林10000余畝,320戶群眾因此受益。

“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林區群眾靠山吃山,許多物種能成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楊昌乾表示,寬闊水保護區管理局將持續探索山區特別是高海拔地區“五倍子+”產業發展新模式,真正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目前,貴州共有自然保護地237處,為實現資源保護與群眾致富雙贏,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努力走出一條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