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積極推進粵黔東西部協作 助力搬遷群眾融入新型城鎮化

2024年以來,黔東南州充分利用廣東佛山幫扶契機,主動走出去,積極引進來,以“橋頭堡”政策為主抓手,深度聚焦“四區”戰略目標,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嚴格落實“三個轉向”,堅決做到“四個不摘”,圍繞充分就業、群眾融入、產業發展等核心工作,全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發揮東部優勢,千方百計帶動搬遷群眾充分就業。一是設立勞務聯絡站,鼓勵引導搬遷群眾外出務工。充分發揮東西部勞務協作在穩就業保用工、助力鄉村振興等重要工作中一舉多贏的積極作用,加快推動兩地勞務協作,通過兩地攜手、雙向發力,持續深化“點對點”輸出,精准推進東西部勞務協作提質增效,共同推動解決搬遷群眾穩崗就業問題。如,榕江縣充分發揮駐南海勞務聯絡站的協作作用,通過勞務聯絡站走訪南海區優質企業收集用工信息,利用招聘會和勞務公司進行線上線下招聘會、包專車專列輸送、發放“愛心包”等方式,輸送到廣東省務工搬遷勞動力2243人,轉移到其他地區就業4308人。二是大力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龍頭企業帶動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為搬遷勞動力創造“家門口”就業機會。如,榕江縣引入粵黔傳奇服飾有限公司、大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百年興手套有限公司等企業,穩定提供就業崗位2400個,有效帶動搬遷群眾家門口就近就業增收。三是因地制宜搭建工坊,有效帶動弱勞動力充分就業。整合東西部協作資金,結合搬遷群眾文化特點,在易搬社區搭建以“技藝傳承+交流培訓+訂單合作+非遺展示”為一體的“媽媽回家”手工坊,鼓勵引導婦女到“媽媽回家”手工坊務工或承接訂單,有效解決因照料老人小孩無法外出務工婦女和“5060”年齡段半勞動力、弱勞動力婦女就業難題,讓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助力搬遷婦女實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如,榕江縣搬遷戶吳邦竹家庭,搬遷前,吳邦竹跟其他留守婦女一樣在家照顧小孩,靠丈夫外出務工維持基本生活。搬遷后,丈夫外出務工,掌握著蠟染、刺繡等手藝的楊銀環,就近在特和社區非遺中心務工。目前吳邦竹已在非遺中心務工3年多,月收入3000-4000元,實現了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加家庭收入的目標。四是開發公益性崗位,筑牢就業兜底保障。聚焦因身體或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半勞動力、弱勞動力群體,整合東西部協作資金在移民安置社區開發公益崗位。如,全州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762萬元,在移民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3050個,即能幫助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又能提升社區治理能力,不斷筑牢就業兜底保障。
二、完善協助工作機制,攜手共建示范社區。一是探索推動社區“積分制”管理。充分發動東部地區社會幫扶資源優勢,募捐“積分制”愛心基金,在移民安置社區設立“愛心積分基金”,積極推行“積分制”管理工作機制,將社區“五老”模范引領作用發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以及治安巡邏等志願服務活動納入積分范疇,激發搬遷群眾“主動干、爭著干、比著干”的內生動力,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2024年度發放愛心積分8萬余分,參與家庭4000余戶,群眾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二是融灣對標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水平。立足黔東南縣域優勢及短板弱項,深入開展“融灣對標行動”,推動“山區思維”向“灣區思維”轉化,先后組織400余名社區干部,分批次到粵港澳大灣區學習社區治理等方面先進工作經驗,並邀請佛山市南海區社區管理人員到榕江交流互動,通過融灣對標學習,不斷提升安置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粵黔結對共建幸福和諧社區。積極推進佛山各鎮(街道)與黔東南州各鄉鎮開展結對幫扶工作,爭取結對幫扶資金800余萬元,在搬遷社區建設社區書房、雙陽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不僅豐富了搬遷群眾的文化生活,還極大地提升了社區的幸福感。
三、產業互動雙向推動,共同搭建發展平台。一是積極推進產業轉移,促進縣工業園區開發轉型。積極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電子科技、木材加工、倉儲物流等多個領域落地黔東南,有力推動黔東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如,粵黔協作工作隊黔東南工作組以發展現代漁業為重點,組織碧桂園等上百家國內知名企業深入調研,在充分調研后制定可行性實施方案並選址台江縣,引進“鱘鰉魚三產融合產業園”項目,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2500萬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水產品供應基地,進一步深化黔東南特色漁業發展的同時,助推了新一輪的區域增長極。二是聚焦消費協作,持續推動“黔貨出山”。積極引導縣域優質企業創建品牌,引導佛山企業在黔東南拓展業務,搭建線上線下購銷關系,協同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與佛山建立穩定購銷關系,助推黔貨出山、黔貨出海,舉辦各類展銷會、推介會、直播帶貨等活動,拓寬我州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如,三穗縣累計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2538噸,實現產值4920萬元,帶動全縣農產品銷往省外6200噸,實現外銷產值1.2億元。三是用好“村”流量經濟,品牌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積極梳理整合“村BA”、村超、村T、村歌等網絡流量資源,注冊形成一批“村”字IP產品,深入與協作城市對接,簽訂合作協議,將“村”字IP產品,授權佛山企業進行生產,形成互利共享機制,有效帶動黔東南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來源: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