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思南縣周家椏村:向“新”而行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4年11月28日14:51 |
小字號

周家椏村景。

周家椏村景。

周家椏村,地處胡家灣苗族土家族鄉西南,境內群山環繞,溝谷縱橫,六池河貫穿全境,村落依山而建,此地因以前有周姓人家居住,故而得名周家椏。

銅仁市思南縣胡家灣鄉周家椏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朴,但由於長期自然環境限制和資源匱乏,曾經的周家椏村產業薄弱、經濟滯后。如何有力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周家椏村主動求變,以產業為抓手,施新策、闖新路,在探索中不斷鋪展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畫卷。

新農策 復合種植一地多“金”

“今年的氣候光照充足,降水量適中,非常適合油茶樹生長,在初產期我們基地也收了2萬多斤油茶果,同時我們在林下套種了雙高紅薯,產出效果很好,一地多‘金’贏得了雙豐收。”初冬時節,油茶花開,望著漫山遍野的油茶基地,駐村第一書記田儒軍一臉興奮地說。

周家椏村發展油茶產業始於2017年。過去,周家椏村山多地少,產業薄弱,缺乏長遠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周家椏村因地制宜發展油茶產業,採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牽頭形式,整合閑置山地實施油茶林新造,推進油茶林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目前全村油茶投產面積已達500余畝,豐產期每畝油茶年純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

油茶基地。

油茶基地。

“油茶生長周期長、見效慢,前期的人工管護與農資投入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油茶前期產業比值入不敷出,隻能依靠上級財政資金輸血。”由於管理低效、技術落后等諸多原因,周家椏村油茶種植的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充分挖掘。如何打破油茶生長期隻出不進的局面,結合思南縣“一主兩輔”產業布局,周家椏村決定探索“油茶+紅薯”林下復合種植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產業綜合效益最大化。

“一畝可套種7分地,套種畝產紅薯至少3000斤,紅薯縣裡保底價收購,加上茶果銷售產值,一年基地收益可真不少。”2023年,在田儒軍帶領下,周家椏村邀請鎮裡農業專家技術培訓,學習科學的種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術,對基地適宜區塊試行“油茶+雙高紅薯”復合種植,當年紅薯大獲豐收,畝產突破3000斤。

“油茶林下套種,這種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科學合理種植其他適宜作物拓寬產業效益,又能通過作物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油茶生長,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了油茶生長環境,還解決了油茶基地的管護難題。”村黨支部書記田茂棟介紹說。經過摸索階段,周家椏村的油茶套種產值反饋很好,這讓田茂棟信心大增,村委決定把基地全部適宜面積套種雙高紅薯,實現一地多收,壯大集體經濟。

“2024年,我村油茶果銷售產值4.8萬元,林下套種紅薯產值6萬元,通過油茶套種模式,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增強了大家對鄉村振興的信心。”田儒軍表示,未來,周家椏村還將繼續探索更多元化的套種模式,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新農人,引入新產業走上“新”農路

油茶產業的成功,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也讓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們看到家鄉的發展潛力,紛紛返鄉發展種植產業,村民李吉龍就是其中一個。

這段時間,李吉龍的瓜蔞正值成熟採摘期,瓜蔞種植園內金黃一片,枝藤網下結滿了沉甸甸、圓溜溜的瓜蔞。

“瓜蔞是個新產業,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經濟效益很高,今年生長出的瓜蔞根莖粗壯、果實豐滿,基地從9月份就開始採收,12月底我們整個基地的採摘工作就全部結束。”如今的李吉龍是一位種植大戶,目前承包了50多畝撂荒土地種植瓜蔞,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家庭農場主。

成熟的瓜蔞。

成熟的瓜蔞。

不走尋常路,李吉龍並未止步於單純的瓜蔞種植擴張,而是緊跟時代步伐,將網絡銷售引入了瓜蔞銷售環節。從基地擴建起始,李吉龍不斷學習手機短視頻拍攝,嘗試通過手機端社交平台,將基地管護日常分享至網絡,直接向網友展示瓜蔞的生長環境、營養價值及食用方法,探索新的銷售途徑。這種直觀、互動的手機端銷售極大地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瓜萎網絡求購訂單源源不斷,基地不愁銷路。

“以前瓜蔞銷售全部依靠收購商上門採收,價格收購商說了算,現在通過手機端短視頻社交平台銷售,客戶多了價格就不愁了,產量還供不應求。”手機端網絡銷售激活了瓜蔞種植產業,短短兩年時間,李吉龍的瓜蔞遠銷安徽、安吉等省外批發市場,刨去人工、肥料等成本,年可淨賺10萬元。

讓李吉龍更有成就感的,是瓜萎種植帶動了村民們就業。“基地日常管理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育苗、移栽、搭架、施肥、整枝、除草、採收……幾乎全年都需要人工,一年下來用工量都很大。”李吉龍說,每年基地都會聘請10多名村民前來務工,現金結算,按時發放務工費,村民們參與積極性都很高。

一次性投入、當年收獲、連續多年受益的種植優勢,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今年,李吉龍的瓜蔞再獲豐收,基地預計可產出8000多斤瓜蔞籽,收入可達30萬元。

新農具,“汗水農業”轉型“機械農業”

“年末是農機銷售淡季,公司正加緊投入技術力量研發,通過工藝能力升級與產品技術創新,推出一批更加高效、智能、可靠的產品,更好的滿足未來春耕市場需求。”駿江農機公司負責人田有強說。

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是加快山區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堵點之一。在周家椏村,一片曾以傳統農耕為主的土地上,如今正上演著一場由村民自發推動的農業機械化變革,如同催化劑一般,加速了村庄經濟的蓬勃發展,讓這片肥沃的土地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村民駕駛農機在田間作業。

村民駕駛農機在田間作業。

2019年,經過市場調研與技術學習,在外從事機電行業多年的村民田有強投資500萬成立了駿江農機公司,注冊“貴耕”農機品牌,公司專注生產適用於山地農業需求的各類機械,輻射周邊農戶的機械化需求。從最初的簡單農具到后來的智能化農機,田有強的農機工廠已開發4個系列產品,年產值突破1500萬,產品暢銷德江、沿河、鳳崗、鬆桃等多個區縣,在業內嶄露頭角。

讓農業機械化惠及每一位村民,周家椏村把目光放在了農機服務上。在村委的倡議下,周家椏村益農助民農機合作社應運而生,合作社將村裡的農機戶、種植大戶以及有志於農業發展的村民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合作社的形式把農機聚合起來,通過資源共享、技術交流、市場開拓等多種方式,提供農業耕、種、防、收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推動全村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目前,周家椏村益農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有各類農機具11台、無人機1台,農業機械操作員3人,托管服務輻射10個多村組,年可創收40多萬元。

“以前沒有農機合作社,我們種植的雙高紅薯採收都需要請人工幫忙,4—5天時間才能完成,現在農機採收4—5個小時就採完了,不僅省錢還省時。”村民陳遠珍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今年她把自家種植的紅薯採收全部托管給了農機合作社,農閑時間還在村裡打零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提供農機租賃服務,開展農機技術培訓,幫助農戶掌握現代農業機械使用和維護技能,及時幫助村民排除農機設備故障。通過合作社助力,周家椏村的村民們告別了傳統的農耕方式,實現了從“汗水農業”向“機械農業”的轉變。

【手記】農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周家椏村鄉村振興實踐有如下啟示:一是以“農業+”拓展發展空間。周家椏村集體經濟發展打破產業界限,在長效經果林下套種短平快產業,一地多收,實現了“以短養長”“以基地養基地”。二是培育新農人群體。新農人不是單純的“農二代”回歸,他們把手機當成新“農具”,把網絡銷售當成新“農活”,為農業發展找到了新的路徑。三是機械化賦能農業高質量。周椏村堅持“小農機、大作為”,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機械技術,著力培育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服務組織,農業生產效率大為提升,探索出一條山地農業現代化之路。(圖/文 黎之義)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