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在生態與旅游發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輝
立冬之時,大地仿若一幅藏青畫卷。在綠美黔南、世遺荔波的上空,滿是收獲與希望交織的氣息。11月7日,第25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在荔波召開。
荔波,宛如北緯25度世界地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一緯度,多數陸地都被沙漠化、石漠化所困擾,而荔波卻截然不同。這裡擁有廣袤且原生性極強的茂密原始森林,是面積最大、相對集中且穩定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仿若一座研究錐狀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殿堂與理想試驗場,因此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
回首荔波的發展歷程,上世紀70年代,煤炭經濟在全縣財政收入中佔比高達80%以上。然而自80年代起,荔波黨委、政府以高度的責任感,高瞻遠矚地確立了“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文化塑縣”的發展理念,秉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依托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資源,開啟了旅游產業發展之路,成功實現了經濟支柱從“煤炭經濟”向“旅游經濟”的華麗轉型。如今的荔波,已然擁有了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這兩張閃耀世界的名片。同時,還手握國家風景名勝區、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5A旅游景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這5張國家級名片,在生態與旅游發展的道路上熠熠生輝。
荔波縣域內的茂蘭保護區自1996年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以來,始終為守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全力以赴。荔波的申遺之路宛如一部傳奇史詩:1984年茂蘭保護區成立,1987年獲批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007年榮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這片神奇的土地還先后承接了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論壇會議。
“在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悉心指導下,荔波催生了意義深遠的《荔波共識》和《荔波宣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縣發展的核心理念與共識。”開幕式上,荔波縣委書記葉霖向與會者分享了荔波推動生物圈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經驗。
構建嚴密的生態保護體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荔波縣森林覆蓋率達75.98%,境內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是中國國家保護物種和瀕危物種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在茂蘭保護區內仍有100多平方公裡的無人區,據不完全統計,已知的大型真菌424種、高等植物3367種、脊椎動物588種、昆虫類1962種、蜘蛛類14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5種,佔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物種數的39%﹔蘭科植物206種,約佔全省蘭科植物總物種數的50%,是全省蘭科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蘭科植物就達45種,約佔全省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蘭科植物物種數的55%,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把厚植發展底色綠色、做強生態支撐作為首要目標,構建最嚴密的生態保護體系。
一是構建“多向銜接”的政策規劃體系。一方面,出台《荔波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樟江流域保護條例》《荔波縣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辦法》《荔波縣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並制定《荔波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銜接構建企業產業准入機制。另一方面,編制《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項目專項規劃》等保護規劃,充分銜接《荔波縣全域旅游規劃》《荔波世界級旅游景區總體規劃》等發展規劃,實現保護與發展、政策與規劃的多向銜接。
第二十五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大會在貴州荔波開幕。
二是構建“多位一體”的科研監測體系。圍繞解決喀斯特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國家重大需求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按照大型固定樣地國際標准建成中國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茂蘭大樣地研究基地,打造喀斯特多學科研究綜合體,構建起以大樣地為主體,以生態定位觀測研究、固定樣線監測、紅外相機監測、綜合科學考察和專項調查為補充的科研監測體系。近5年來,累計發現高等植物世界新記錄(新種)6種、動物世界新記錄(新種)14種、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出版科研專著10余部,吸引了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1000余人次赴荔波開展科學研究,還承接了“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研修班等高級別活動。
三是構建“一網覆蓋”的資源監管體系。在生態資源保護領域,重點以跨區域聯防聯控及跨部門協作為基礎,綜合運用衛星遙感、低空巡航、電子圍欄等技術,建成“智慧茂蘭”數字化監管平台。在生態旅游領域,圍繞做好資源、客源、服務“三篇文章”,落腳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服務“三項保障”,建成“荔波智慧旅游綜合管理平台”。
四是構建“內承外興”的民族文化保護體系。荔波總人口18.56萬人,世居布依、水、苗、瑤等少數民族,佔比達94.5%,各民族群眾長期以來傳承著保護自然生態的優良傳統。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強化民族村寨治理,系統實施古橋修繕、古樹保護、水源管護等保護修復工程,同時挖掘布依族、水族、瑤族等民族生態文化資源和扎染、刺繡、竹編等民族技藝,著力打造荔波博物館、喀斯特博物館。另一方面是因勢利導,打造瑤山古寨、堯古布依古寨、懂蒙瑤族村寨等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盤活資源提升社會功能和市場價值,發展民族文化體驗游。荔波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評價為“族群之間和諧共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
五是構建“共建共享”的管理體制保障體系。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於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明確荔波縣委副書記、縣長兼任茂蘭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茂蘭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挂任荔波縣委常委,通過推行保護區與地方共治模式,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生態共建的融合發展新局面。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稟賦,推動生態“全域產業化”
“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貴州是“山地公園省”,擁有極佳的旅游資源稟賦。荔波最大的優勢在於生態和旅游,擁有世界級的生態旅游資源,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自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荔波世界級旅游景區的戰略部署以來,荔波舉全縣之力砥礪奮進、聚全民之智攻堅克難。2023年貴南高鐵全線開通運營、機場改擴建復航,荔波成為全省第一個擁有公路、高鐵、航空“三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的縣(市)。2024年經過擴容提質,推動小七孔景區承載量提升到每天8萬人,景區游玩時間延長3小時,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1.64天提升至2.84天。今年以來,全縣接待游客2402萬人次、增長3.2%,小七孔景區接待游客突破570萬人,春節、五一、暑期旺季、國慶假日接待游客屢破紀錄,游客接待量保持位居全省第1位。
下一步,荔波將堅定不移聚焦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持續推動旅游發展“向上向下”。向上,持續對標國際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用足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等“特意性”資源,推動旅游發展聚能裂變、破局出圈。向下,捕捉人民情感需求,挖掘民族地區山水溫情,展示更多的善意、真誠和溫暖,有效賦能美好生活,真正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荔波小七孔。
一是發展全域觀光游。立足生態資源稟賦,2015年荔波就提出了全域旅游發展戰略,2017年實施景區提質擴容,以樟江河流域、茂蘭喀斯特風光帶等景區為重點,成功打造20個“山水互動”旅游景點和12個親水體驗網紅打卡地,不斷拓展形成1個5A級、1個4A級、9個3A級景區及茂蘭、堯古等景點“眾星捧月”的全域開發、全境休閑、全時度假、全面體驗“旅游+”發展格局。
二是發展全域研學游。依托貴州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資源,探索“全域研學”發展模式,打造藝術研學、科普研學等研學業態,建成洪江國際藝術村美育基地、瑤山瑤族寫生部落等6個州級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推出研學旅游線路8條,形成全域研學格局。
三是發展全域民俗游。深入挖掘獨特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成功創作瑤山魂、打獵舞、角鼓舞、蘆笙舞等系列非遺文藝作品,常態化開展“非遺”展演、民族服飾和古風漢服巡游、非遺特色旅拍等產品業態21個。以旅游為載體,對傳統村落風貌進行保護傳承和修復提升,成功打造瑤山古寨、水浦水寨、者呂布依寨、大土苗寨等景區景點,通過“點、線、面”串聯,實現全域民俗游。
四是發展全域鄉村游。制定《荔波縣民宿72寨發展規劃書》,編制《荔波旅游民宿項目規劃》,有序實施品牌營銷、規范發展、組網互聯、人才孵化“四大民宿提升工程”,成功打造龍寶山、拉魚等30余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建成荔波古鎮、瑤山古寨、夢柳小鎮等6個民宿集群,發展民宿693家,實現“景、城、村”交相輝映、共同發展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
立足良好的生態品牌優勢,推動產業“全域生態化”
取之有道,用之於民,荔波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大力發展具有荔波特色的綠色產業,推動兩線齊守、兩山轉換、生態興業、生態富民。
一是發展綠色工業。大力發展生態食品加工業,創建生態特色食品技術創新中心,深化產品附加值研發,有效延伸產業鏈條﹔聚力做好“一瓶水”,成功開發荔山清泉、印象小七孔等系列飲用水。大力發展旅游商品加工業,推進旅游商品與加工制造業融合發展,成功研發“小七孔文創雪糕”等10余種文創產品。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有序發展水電、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累計貢獻產值2.54億元。
荔波小七孔。
二是發展綠色農業。規模化種植精品水果,重點發展以蜜柚、枇杷等為主導的地方特色水果產業。荔波蜜柚被納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國名特優農產品,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品牌化發展特色養殖,重點發展以佳榮牛、瑤山雞等為主導的特色養殖。荔波瑤山雞被納入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企業化種植精品藥材,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發展近野生鐵皮石斛等精品中藥材種植,打造形成“醫、養、健、管、游、食”健康醫藥全產業鏈。
三是發展綠色林業。全面發展林下經濟,因地制宜種植青梅、板藍根等林下經濟作物,探索推廣“自然栽培+附樹”鐵皮石斛種植,形成“林上結青梅,林中綁石斛,林下種藥材”的立體特種種植模式。全力推進林旅融合,將景區與採摘園、種植基地景觀融合,構建“賞、採、食、療、宿”於一體的林下觀光旅游業態,成功打造萬畝梅原、蘭鼎山等產業觀光園,形成“春賞花、夏採果、秋食斛、冬品梅”的全季節林旅融合模式。積極探索推進林業碳匯開發,發展科普研學游和森林康養游。
下一步,荔波將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是注重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加快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二是注重運用智慧化手段,構建數據化決策、智能化監管的現代化保護模式。三是注重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強化生態保護內核建設。四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五是堅持國際格局、國際視野,繼續深化國際交流平台建設,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發出生態文明建設好聲音。(文/圖 銳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