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縣新園村的華麗蛻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的西部,隱藏著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村庄——新園村。這個總面積達25.26平方公裡的村落,耕地面積11186畝,林地面積17218畝,下轄22個村民小組和22個自然寨,是一個以布依族和水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這裡,布依族佔60.2%,水族佔35.8%,其他民族佔4%,共計1010戶4541人。新園村,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典范,更是一個在黨建引領下不斷煥發新顏的美麗鄉村。
田間豐收忙。
村名由來:新家園的向往
新園村,這個充滿希望的名字,源於2016年的一次重大變革。當年,原周覃鎮的播花村、拉近村和恆豐鄉的板力村合並,共同組成了這個新的村落。取名“新園”,寓意著村民們對美好新家園的向往與期待。在這個新家園中,村民們攜手並進,共同努力,用勤勞和智慧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轄區變遷:歷史的見証
新園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正式建立。當時,新園村的前身播花村、拉近村隸屬周覃鄉,而板力村則隸屬恆豐鄉。歷經歲月的變遷,2016年4月,行政村組撤並,新園村正式隸屬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管理。這一變遷,不僅見証了新園村的發展歷程,也見証了三都水族自治縣乃至整個黔南州的滄桑巨變。
道路交通:從閉塞到暢通
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周覃鎮境內的寨子之間還未通路,交通閉塞,新園村的前身同樣如此。村民們出行困難,日常生活極為不便。然而,隨著自治縣的成立和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新園村的交通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新園村建成了通村通組公路,基本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的落后面貌。如今,村民們出行更加便捷,山區的農村經濟也得以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更加頻繁,市場更加繁榮。
美麗新農村。
發展大事:水利、電力、道路與通訊的巨變
水利方面,新園村水源充足,人飲工程已實現全覆蓋。自來水安裝到各家各戶,飲水設施配套完備,村民日常用水無憂,人畜飲水安全得到保障。拉近水庫更是為新園村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電力方面,20世紀80年代前,新園村多數群眾照明主要依靠鬆木油柴燃燒。然而,隨著國家“農網改造”工程的實施,新園村的電力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村民們告別了煤油燈和火把,用上了安全可靠的電燈。如今,電力已經成為新園村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道路方面,自村落形成以來,轄區與周邊村寨道路多為崎嶇的羊腸小道。然而,隨著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新園村建成了通村通組公路並完成了村寨內路面硬化。這不僅為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交通支撐,也為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訊方面,新園村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從民國時期的電報代辦所到21世紀的寬帶業務和移動無線互聯網業務,新園村的通訊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境內3家通訊公司多重通訊信號覆蓋全境,村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外界保持聯系。
環衛整治:美麗家園的守護
在新園村的發展歷程中,環衛整治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村民們深知“柴草亂堆、污水亂流、糞土亂丟、垃圾亂倒、雜物亂放”等亂象對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因此,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強化整治力度,確保寨內無衛生死角、無暴露垃圾、溝塘四周無垃圾和漂浮物。同時,新園村還成立了保潔先鋒隊,每月對轄區內進行衛生環境整治。通過召開村組會、院壩會、庭院會等形式,大力宣傳環境整治的重要性,狠抓鄰裡比學趕超,形成了“家家投工、戶戶出力、人人有份”的良好氛圍。如今的新園村,整體村容村貌已經徹底改變,成為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村庄美麗新環境。
醫療條件的華麗轉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園村的醫療條件極為簡陋。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傷小病,往往隻能依靠刮痧、打拔罐等物理療法或民間中草藥偏方來治療。那時的村民,看病就醫極為不便,隻能長途跋涉到鄉區縣醫院。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園村的醫療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讓農民看病就醫的狀況有了較大改善。村民們不再為看病難、看病貴而發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他們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011年,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更是利用中央、省專項資金,建設完善村級衛生室。2012年,新園村先后建成了拉近衛生室、播花衛生室以及板力衛生室。這些衛生室設施齊全,設有診療室、輸液室、消毒室、藥房等功能區,基本滿足了新園村村民看病就醫的需求。如今,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
文物勝跡的璀璨綻放
新園村不僅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也煥發出了新的光彩。這些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共同構成了新園村獨特的文化魅力。
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新園村擁有交所營卡、播花碉、拉近營盤遺址、平此洞營盤遺址等。交所營卡位於新園村交所坡頂,聳立於拉近、播花、板光等三個行政村的壩子中間。這座營卡有著毛石修筑的圓形圍牆,高2米,厚1米,周長120余米。筑有牆門兩處,大門朝南,小門朝北,從坡腳到營卡相對高度150余米,筑有之字形的石階路。營卡圍牆內,原有兩棟木瓦結構的營房,雖然營卡修建年代無考,但這裡曾是周犖團練的中心據點,現僅存圍牆和石階路,成為了歷史的見証。
播花碉則是另一處值得一看的物質文化遺產。它位於周覃鎮播花行政村,系覃姓地主壘堡,建於寨邊水井之上,磚石結構,高10余米,三層,底部井內有暗道通往后山。碉堡周圍視野開闊,易於發動火力,難以隱蔽接近,是播花寨的主要防御工事。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新園村同樣擁有豐富的資源。布依族小年、四月八敬牛節、六月六敬老節、水族端節等傳統節日,以及水族馬尾繡、水書、布依族銅鼓刷把舞、九大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新園村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
布依族小年是布依族人民的重要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新園村的布依族人民會准備佳肴,宴請八方,大家歡聚一堂,以歌會友,以舞傳情,以歌舞盛宴歡度傳統佳節。四月八敬牛節是布依族同胞為了感謝耕牛一年的辛苦耕耘而設立的節日。這一天,村民們會做好黑糯米飯,先拿給牛吃,同時也會給孩子增添新衣,讓孩子們拎著竹子編制的飯簍到山坡上游玩。六月六敬老節則是布依族專為老年人設立的節日。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都會回娘家探望老人,並親自給老人送祝福、佩戴紅雞蛋、送去鴨肉、添置新衣服。水族端節則是水族地區范圍最廣、人數最多、且歷時最長的節日。新園村的水族同胞在端節前會准備著豐厚的菜肴,其中魚包韭菜是端節酒席上必備的一道菜。這道菜不僅美味可口,更承載著水族人民對先輩的敬慕和懷念。
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水族馬尾繡:一針一線繡出民族風採
水族馬尾繡,是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一項傳統美術,更是新園村的一大文化瑰寶。這種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刺繡技藝,世代傳承於水族婦女手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馬尾繡技藝繁瑣復雜,每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水族婦女的智慧和心血。繡品具有淺浮雕感,圖案造型抽象夸張,又不失古朴典雅,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在新園村,水族婦女們將馬尾繡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創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繡品。
馬尾繡作品題材廣泛,涉及人們服飾及各類生活用品中的主體裝飾。如女性圍腰的胸前繡片(胸牌)、繡花鞋、繡花背包、童帽、背帶、枕頭和被面等。其中,馬尾繡的“歹結”背帶、背孩帶和繡花鞋尤為著名。這些繡品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在水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深遠影響。
例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個孩子時,馬尾繡背帶和銀佛童帽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視外甥的必備禮物。這種習俗不僅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傳承了水族文化的精髓。
水書:水族文化的瑰寶與傳承
水書是水族特有的文字,主要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在新園村,水書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水族群眾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書文字獨特而神秘,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它不僅是水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2006年,水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進一步凸顯了其重要地位。
在新園村,水書的傳承方式形成了兩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用水族雛形古文字編著的手抄本,另一部分是通過水書先生口傳心授。這種傳承方式不僅保証了水書的完整性和准確性,也使其在水族人民中得以世代相傳。
田間喜豐收。
布依族銅鼓刷把舞:舞動民族風情
銅鼓刷把舞是布依族民間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在新園村,這種舞蹈不僅成為節慶日或辦喪事時的表演節目,還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迎賓節目向外來者展示。
銅鼓刷把舞的表演形式獨特而優美。男女各半成雙數,手持五尺竹竿,足踏銅鼓節奏,男女對擊竹竿。銅鼓聲與擊竹聲交融,“咚咚咚,叮咚咚”,音韻和諧,舞姿優美,變化頻繁,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在民俗文化旅游事業的帶動下,新園村的銅鼓刷把舞已經成為布依族對外展示文化的窗口。每當有游客來訪時,村民們都會熱情地表演這段舞蹈,讓游客們領略到布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九大碗:舌尖上的民族美食
新園村的布依“九大碗”是一道享譽一方的美食盛宴。這九樣菜分別由香腸和臘肉拼盤、扣肉、展粑、酥肉、金銀條(俗稱“羊尾”)、蝦白、腌肉、豬頭皮拌酸、豆腐圓組成。這些美食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經過蒸、煎、炸、燉、腌等工序制作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食物的味道和營養。
在重大節日裡,如婚慶、小年、六月六等,新園村的村民們都會制作“九大碗”來慶祝。其中,“布依梳子肉”(又名“扣肉”)和“展粑”(又名“粘粑”)最為出名。
“布依梳子肉”以其肥而不膩、軟糯可口的口感而著稱,寓意尊長敬老、美德傳承﹔“展粑”則以其黏性極強、粑絲綿長不絕的特點而深受喜愛,寓意一家人感情真摯深厚、天長地久。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也傳承了布依族文化的精髓。
脫貧攻堅:新園村的華麗蛻變
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以來,新園村積極參與國家各階段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精准扶貧、全面小康等工作。通過逐年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攻堅目標,精准施策、多措並舉,新園村於2019年實現貧困村整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全面清零的輝煌成就。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新園村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措施,新園村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民們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如今的新園村已經煥然一新,成為了一個美麗富饒、和諧宜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裡,村民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在這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新園村,這個曾經閉塞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如今已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黨建引領下,新園村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成為了一個美麗、和諧、宜居的鄉村典范。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新園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個美麗鄉村的華麗蛻變和更加輝煌的未來。(圖/文 三都縣精神文明建設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