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交通精彩“蝶變” 跑出群眾致富“加速度”

交通興則百業興,交通暢則百業旺。近年來,石阡縣不斷向山嶺溝壑“要路”,進一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條條嶄新的通縣、通鄉、通村路融會貫通,不斷延伸。隨著全縣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和路網體系的不斷完善,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助推經濟快速發展,也讓群眾發展致富步入了快車道。
走進花橋鎮梁家屯村,一條條水泥路直通農戶家中、田間地頭,便利的交通條件為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穿越石阡縣城的高速。吳劍攝
談及交通條件的變化,石阡縣花橋鎮梁家屯村村民梁耀來很有心得,他說:“這個路修得可以,以前干活很遠,運糧食要肩挑背扛,現在路修到了土邊,像我們摩托車都可以直接騎到干活的地方,更加輕鬆方便了。”
要想富,先修路。近幾年,梁家屯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大力修建產業路,積極推動產業發展。目前發展辣椒500余畝、中藥材120余畝、金絲楠木400余畝等,建起年出欄5000余頭的生豬養殖代養場一個,道路交通的改變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花橋。
石阡縣花橋鎮梁家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梁世金介紹:“產業路的修建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還未完善的產業路我們也正在積極爭取以工代賑項目落實,我們相信通過產業路的覆蓋,一定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同樣,在花橋鎮鴨頭坡村,村裡的種植戶們也享受到了產業路建設帶來的紅利,發展起了特色產業。
石阡縣花橋鎮鴨頭坡村草莓種植基地負責人王金銀愉悅的說:“我們這個草莓是季節性的產品,基本上就是與時間賽跑,這個產業路修好之后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一是方便我們運輸,也方便游客入園來採摘體驗﹔同時,我們離高速路口很近,能夠讓我們的產品及時投入在市場,提高我們產品的競爭力。”
凱峽河大橋。
一條條脫貧路、致富路、振興路和幸福路讓花橋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出門就有水泥路、抬腳就能上客車。看著寬敞的道路上車來車往,老百姓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交通環境的改善,不僅增加了村民的幸福感,還增強了發展的底氣。
石阡縣花橋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楊光普介紹說:“截至目前,花橋鎮境內過境高速兩條、匝道一個,與(過境)G354國道和532縣道構成‘兩高一國一縣’路網總骨架,全鎮農村公路總裡程177.8公裡,產業路72.1公裡,隨著交通高速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區位優勢逐漸凸顯,讓群眾生產生活更加便捷,產業發展更加高產高效,為花橋經濟高效發展賦能增效提供了堅實基礎。”
交通落后,一直是阻礙山區鄉村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德鎮桃子園村曾經因為交通不便限制了發展。現如今通過“組組通”的實施,道路不僅連通了各家各戶,也貫穿整個茶區,對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石阡縣五德鎮三道拐S203省道。吳劍攝
貴州芊指嶺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洪玉感慨的說道:“以前我們這個地方發展茶葉、運輸肥料特別困難,現在這道路交通發展得好了,運輸就方便了,銷售渠道也更廣了,現在的老板來訂貨、都是用挂車到廠房來拉貨,(通過)道路運輸多種方式(讓我們的產品)已經走出省外,銷到了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路通產業興,也拓寬了群眾致富路。目前,該村茶葉種植總面積達1200余畝,家家戶戶種上了茶葉,當地群眾也端起了“茶葉碗”,吃上了“茶葉飯”。
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村民蔣尚說:“我在這裡上了17年班,每個月5000元還包吃包住,大概一年就是6萬的樣子,而且路修好了,在這裡上班離家也近,很方便。”
道路交通,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城區交通路網延伸的同時,也讓城區的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大步提升。近年來,石阡主動作為、積極發力,不斷探索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新模式,推動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新模式。2023年,石阡縣順利完成越城路改擴建項目,截至目前,石阡縣城區建成有佛頂山大道、城北大道、西外環、金泉大道、越城路等主干道,進一步優化了城區交通路網,有效緩解了主城區出行擁堵難題。同時,道路交通公共運輸也“同步跟上”,陸續開通了2條環線公交,極大的方便群眾出行。
途徑石阡縣青陽鄉坪廠村的玉石高速。吳劍攝
“原來沒有改寬以前,要走點路危險,不安全,現在國家花了那麼(大的)代價,路也寬了,公交車也開通了,對全縣人民都有好處。”石阡市民余先生告訴筆者。
天塹變通途,如今的石阡交通路網面貌煥然一新,高速公路裡程達214公裡,密度位居全市第一,思劍、安江、湄石、德余、玉新5條高速在石阡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石阡織出了一張立體交通網﹔此外,還建成通村、通組公路3235.2公裡,全縣通車公路裡程5267.8公裡。
路網發達通四方,石阡不斷開辟“交通+旅游”“交通+產業”“交通+環保”“交通+生態”“交通+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模式,一幅交通發達、產業興旺、群眾幸福的美好畫卷正在石阡大地上徐徐展開。(楊佳、李廳木、肖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