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畢節:烏蒙山天麻種植享譽四方

2024年02月09日14:59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在全國的天麻種植行業中,“麻師”張光文的名號,享譽全國。“麻師”是業內人士和全國各地的麻農們送給張光文的一個雅號,業界則尊稱他為全國天麻界的“盟主”,以此稱贊他對中國天麻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2018年第六屆全國天麻會議暨寧強第二屆天麻貿易洽談會期間,張光文(右一)在會上領獎。張光文攝

2018年第六屆全國天麻會議暨寧強第二屆天麻貿易洽談會期間,張光文(右一)在會上領獎。張光文攝

“兩菌一種”即蜜環菌、萌發菌、天麻種,是天麻種植的核心和關鍵問題。從1993年到2023年,30年的漫長時光,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的張光文全身心專注痴迷於種植天麻所需的萌發菌、蜜環菌的菌種培育和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技術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如今,張光文身兼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貴州雲上烏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這兩家公司在基礎設施上累計投資達3000余萬元,總佔地面積25.17畝,總建筑面積19000余平方米,擁有規范專業的天麻產品生產車間,並配套建有公司自己的天麻生產和試驗示范基地600余畝。目前,張光文所屬企業生產的天麻菌袋(蜜環菌、萌發菌),年銷售量高達300多萬袋,多年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

張光文,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鄉村“麻農”,到享譽全國天麻界的“麻師”,直至成為全國天麻界的“盟主”,多年前他早已是全國天麻業界菌種培育和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的知名大咖之一,有以下重要資料作為佐証:

2013年,張光文當選為“中國天麻產業聯盟”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2016年,張光文在全國天麻大會上當選為“中國天麻技術創新聯盟”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同年12月,張光文獲得了由國家林業局、中國農林水利氣象工會聯合頒發的“第三屆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第三屆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2018年11月,張光文在第六屆全國天麻大會上當選為中國菌物學會天麻分會會長。2020年12月,張光文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聘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草鄉土專家”。他的公司先后榮獲全國天麻生產先進單位、全國天麻伴生菌種生產先進單位、貴州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貴州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榮譽。

歲月鐫刻光榮夢想,奮斗描繪壯美畫卷。這一份份厚實殊榮的取得,不僅僅是褒獎張光文及其公司在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也是對他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天麻產業發展,並在天麻產業和行業內取得多項突出成果的充分肯定。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光文30年天麻生涯的漫長時光隧道,深入了解他與中國天麻的傳奇故事和感人事跡,以及他與中國天麻的曠世情緣。

中國天麻數貴州 貴州天麻看大方

天麻是中國的傳統名貴中藥材之一,它不僅可以制成中成藥,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能從中提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中成藥及其制劑,在臨床治療方面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此外,天麻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保健價值,作為食材烹飪,是人們舌尖上的美味。

“中國天麻數貴州,貴州天麻看大方”。貴州天麻品質優秀,其中尤以大方天麻的品質最為優異。大方天麻一向以“天麻素高、外形飽滿、肉質肥厚、質地堅實、漿汁豐富、綠色生態、光滑圓潤、環紋較少、頂芽較小、斷面明亮、特異味濃”等特點而享譽四方,其作為朝廷貢品的歷史已有600多年。

由於天麻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對生長的環境條件要求十分嚴苛,導致野生天麻往往一“麻”難求,因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天麻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的天麻。大方縣天麻種植以“人種天養”為理念,主要以“林下仿野生種植”為生產模式,通過高海拔自然林下種植產出高品質的原生態仿野生天麻,因而其“野性十足、品質純正”。2008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大方縣“中國天麻之鄉”的榮譽稱號,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將“大方天麻”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大方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區域性良種(天麻)繁育基地”。

目前,大方縣已建立從天麻菌種繁育、天麻種植到天麻精深加工、天麻產品研發的完整產業鏈。2023年大方縣共種植天麻4萬余畝,擁有種植經營主體138家,備案食用產品23個,獲保健食品批號2個,綜合產值達6.25億元。天麻產業已成為大方縣鄉村振興,發展綠色產業,助推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大方縣成規模的天麻種植企業中,張光文所屬的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貴州雲上烏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方縣好山珍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這三家企業,在天麻菌種的培育和種植界名聲響亮。

張光文與大方天麻的曠世情緣

說起張光文與天麻的結緣,故事應該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光文,1966年8月出生於貴州省大方縣果瓦鄉的茶園村,1989年8月畢業於畢節農校,隨后被大方縣農業局聘用為技術員,1994年到大方縣煙草局擔任烤煙輔導員,因為諸多方面的原因,1996年他毅然辭職離開了原來工作的單位,選擇自主創業。1996年他開始種植紅托竹蓀就一炮打響,當年僅賣菌種張光文就淨賺了30000多元,在當時當地以“萬元戶”為無上光榮的年代,這是一筆令人羨慕的巨額財富。

張光文(中)在天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第二屆理事會上領取獎牌。李明晉攝

張光文(中)在天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第二屆理事會上領取獎牌。李明晉攝

在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躊躇滿志的張光文決心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他遂在1998年到湖北省的宜昌市花了10多天的時間,專心學習天麻雜交育種的相關技術,並花費了20000多元從湖北省引進天麻菌種到大方縣進行栽培。但是,由於菌種的適應性以及他對技術的掌握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這投資下去的20000多元辛苦錢當年就基本上虧損完畢,家中也因此鬧了不少矛盾。但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張光文種植天麻的決心依然沒有絲毫動搖,為了更好地研究和推廣天麻種植技術,2001年張光文注冊成立了雲貴天麻園藝種植場,並於2002年籌集20多萬元在大方縣城關鎮建立了自己的天麻菌種生產基地。

為了在發展天麻這條道路上行穩致遠,他先后去了雲南省的昭通地區、安徽省的大別山區、湖北省的宜昌市、陝西省的漢中市等地方去學習天麻菌種培育和天麻種植技術,並先后拜訪了中國著名的天麻專家徐錦堂和周鉉。這些系統而專業的深入學習,使張光文對天麻菌種培育和天麻種植的理論和實踐技術的掌握有了質的飛躍。

2001年,張光文從陝西省的漢中市引進了天麻的有性繁殖技術,並於2003年取得栽培成功。張光文率先在烏蒙山區引進和推廣的天麻有性繁殖技術,有效地解決了天麻種子的退化問題,降低了空窩塘率,縮短了天麻的生產周期,並且使天麻的質量有了保障、產量上有了極大提升。2010年,張光文覺得,要使天麻進一步穩產高產,還得從天麻種植的保障源頭——即天麻伴生菌種(蜜環菌、萌發菌)方面進行技術創新。於是,張光文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引進母種為自選母種、變瓶裝菌種為袋裝菌種、改半固體培養基為固體培養基、改單一配方為組合配方,通過技術創新,不但穩定了天麻的產量,而且保証了天麻的品質,使天麻的市場價格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由於張光文所屬企業生產的天麻菌種適應性廣、穩定性強、一致性好、天麻相對穩產高產等原因,被全國麻農稱為點石成金的“仙丹”。2010年,他的企業試產了6萬袋天麻菌種,很快就被廣大種植戶搶購一空﹔2011年,其產量猛增到70多萬袋,市場還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2013年,其產量將近達到200萬袋,市場上仍然一袋難求!目前,張光文所屬企業生產的天麻菌袋(蜜環菌、萌發菌)及天麻種,除暢銷貴州省內的各天麻產區以外,還遠銷安徽、湖北、雲南、四川、陝西、甘肅、吉林等全國天麻主產區﹔其天麻菌袋年銷售量高達300多萬袋,近10年來一直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名。

為了不斷做大做強天麻產業,2007年張光文在大方縣慕俄格古城街道辦事處成立了“大方縣關井綠色產業發展公司”,2010年張光文將公司更名為“貴州烏蒙騰菌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投資1000余萬元,佔地面積為6畝,總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於2017年全面建成達產。2013年,張光文投資1800余萬,在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民族鄉建立了“貴州雲上烏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佔地13畝、總建筑面積為13000平方米,於2020年建成投產。這兩家公司的總設計生產規模為年產天麻菌棒600萬袋(設計生產規模為全國第一)及其配套的原料倉儲、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等完整的生產流水線,並配套建有天麻產品后期生產加工的清洗、分級、烘干、回汗、加工、倉儲的生產流水線等配套設施。2016年,張光文還在大方縣果瓦鄉茶園村投資200萬元,創辦領辦“大方縣好山珍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發展天麻產業帶動家鄉群眾增收致富。

據介紹,2023年張光文屬下的兩家公司共生產天麻菌棒400萬袋,銷售330萬袋,銷售收入1320余萬元,實現利潤240余萬元﹔此外,公司還投資300余萬元,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800畝,生產天麻鮮品20余萬斤,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實現利潤30多萬元。2023年張光文屬下的這兩家公司,通過基地+車間的方式支付給務工群眾的務工報酬,以及支付給當地老百姓的土地流轉費、原材料(木材、木葉、干草、玉米芯、麥麩)採購費等,共計達800多萬元,兩家公司共上繳國家稅金10多萬元(涉農企業豁免種子、種苗銷售的增值稅)。

張光文表示,未來公司將一如既往地立足本地實際,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不斷朝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方向發展,為帶動百姓增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光文所獲榮譽証書。張光文攝

張光文所獲榮譽証書。張光文攝

張光文對中國天麻種植業的突出貢獻

從鄉村天麻的“麻師”到全國天麻界的“盟主”,張光文的腳步遍及貴州省的各個天麻主產縣(市、區),以及雲南省的昭通地區、安徽省的大別山區、湖北省的宜昌市、陝西省的漢中市等全國天麻種植的主要產區。這些地方,他或者是去取回真經,或者是去傳經送寶,但一樣都留下了他的深深足印,鐫刻了他的萬苦千辛。

為帶動更多的農戶種植天麻致富,張光文在他的公司成立后,分別在大方縣的慕俄格古城街道辦事處、紅旗街道辦事處、果瓦鄉、雨沖鄉、三元民族鄉以及百裡杜鵑管理區的普底民族鄉等地建立了基地,發展天麻種植戶800多戶,解決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如今,在全國隻要有天麻種植的地方,就有張光文公司所生產的“烏蒙騰”牌菌種。據介紹,2023年張光文屬下的兩家公司共銷售了330余萬袋天麻伴生菌種(蜜環菌、萌發菌),按照一畝林下種植天麻40個平方米,一個平方米使用2袋天麻菌種計算,330萬袋天麻菌種可以種植天麻41250畝。按每畝林下種植天麻40個平方米、平均畝產鮮天麻(含麻種)600斤、每斤天麻(含麻種)均價15元計算,使用張光文公司生產的菌種的麻農當年可以實現產值3.7125億元﹔扣除每畝6000元的天麻菌袋、天麻種及勞動力等成本外,種植41250畝天麻,淨利潤達1.2375億元!

據介紹,公司成立至今,張光文和他的團隊在天麻菌種培育、種植技術、產品加工等方面共申請了14項國家發明技術專利,其中已有“一種烏天麻高效栽培技術”“一種天麻即食脆片的加工方法”“一種雪花天麻的加工方法”三項專利技術獲得國家專利証書。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慕俄格古城街道辦事處關井社區烏蒙騰菌業菌種基地,張光文正在採收天麻花粉蒴果。羅大富攝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慕俄格古城街道辦事處關井社區烏蒙騰菌業菌種基地,張光文正在採收天麻花粉蒴果。羅大富攝

張光文對天麻產業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多年來,張光文及其公司在發展天麻產業的道路上,持續踐行“兩山”理念,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天麻是名貴中藥材,由於野生天麻資源十分稀少,國內外市場對天麻的需求日益緊張。20世紀7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麻在全國一些地區悄然興起﹔人工種植天麻需要砍伐樹木作為菌材,為蜜環菌、萌發菌的生長繁殖提供營養源,進而保証天麻的生長﹔隨著仿野生天麻種植業的興起,逐漸出現了大量砍伐樹木作為菌材、破壞性使用林地等對資源破壞的現象。多年來,張光文和他的公司本著“立足生態、綠色環保、效益兼顧、專注品質”的原則,在基地上採取了先種樹后種天麻、拉大天麻種植間距、控制天麻種植面積、逐年實行輪作等方式,探索最佳的仿野生天麻種植模式,兼顧了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對天麻產業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了超前的積極探索,提供了成功樣本、樹立了生動典范,為全國天麻產業依托生態、保護生態的良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對此,張光文告訴筆者,多年來他們公司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第一,通過技術手段增強“蜜環菌”的活力以提高其生物轉化率,有效提高天麻的產量和質量,有效減少對木材的使用量﹔同時,大力推廣天麻的集約化栽培技術,主要好處體現在使用同樣量的木材,能產出數倍的天麻產量。第二,先種樹木后種天麻,通過合理間伐、適時補植,為天麻產業的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從2015年開始,公司每年都要投入資金5萬余元,用於基地上的植樹造林。第三,在林下種植天麻時採取了合理控制面積、合理控制密度、合理控制分布的辦法,這樣既解決了連作的障礙便於輪作,也可以把對木材的間伐有效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防止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第四,在探索對菌材二次利用的同時,不斷加大對民間廢棄玉米芯以及從林地間清理出來的枯枝落葉、雜草灌叢等廢棄物的採集、收購和再利用力度,從而實現變廢為寶的目的。

張光文對推動天麻藥食同源的貢獻及其他

張光文,國內推動天麻“藥食同源”(也可以稱為“食藥同源”)的積極倡導者,推動天麻從藥鋪到餐桌“天麻盛宴”開席的主要破冰人之一。在推動全國天麻“食藥同源”的過程中,張光文及其公司厥功至偉。一是倡導、推動並積極參與了大方縣天麻“藥食同源”申報的全過程﹔二是公司參與了貴州天麻“藥食同源”地方食用安全標准的制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推動天麻的“藥食同源”,從2016年開始,張光文為此奔走呼號了將近8年的漫長時光,他的公司還為此付出了30多萬元的高昂代價,回首過往,令人無限感慨、不勝唏噓!

貴州雲上烏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區全景。李明晉攝

貴州雲上烏蒙天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廠區全景。李明晉攝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人將天麻作為藥材藥用和作為食材食用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民間有句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講究的就是因地制宜。多年來,各地所生產的天麻藥用比例還不到天麻總產量的30%,食用的比例佔50%以上,天麻的開發利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拓展市場,也為了順應人們對天麻產品的市場需要,從2016年開始,張光文及其公司啟動了“食藥同源”的實踐探索,張光文和他的研發團隊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推出了天麻酒、天麻面條、天麻粉、天麻片等系列產品,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喜愛。可是,由於此前天麻一直是按照中藥材來管理的,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是不能加工成食品食用的,這就給了職業打假人趁虛而入和“挖坑維權”的機會。2017年,一位職業打假人在大量購買了張光文公司出產的相關天麻制品后向其提出了高額索賠,2018年官司打下來后張光文的公司為此被賠償了30多萬元﹔但值得張光文欣慰的是,此事不但引起了省市相關部門和多家媒體的極大關注,甚至國家相關部門也予以高度重視,為貴州省成功申報成為全國第一批“食藥同源”試點省份作了良好的鋪墊和積極的貢獻,給貴州乃至全國天麻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希望。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在貴州省有關單位和部門的牽頭爭取下,在張光文等全國天麻界多位人士的共同推動下,天麻的“食藥同源”爭取終於有了令人滿意的結果。2023年11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下發了《關於黨參等9種新增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公告》(2023年第9號),同意將黨參、天麻等9種物質納入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至此,天麻美食總算名正言順地走出了藥鋪的束縛,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道特色美食。從中藥到美食,從藥鋪到餐桌,從藥用到食用,天麻的時代價值將會更加得以凸顯。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孕育著天麻的綠水青山,背后可感知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前方可預見鄉村振興的錦繡華章!從磅礡烏蒙到白山黑水、從川西高原到大別山區、從夷陵山區到秦巴山區,天麻產業正在勃勃興起。“小天麻”蝶變的“大產業”,已然成為助農增收的“大產業”,並逐步發展成為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大健康、大生態產業,將為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中國天麻產業勃興的背后,詮釋著“麻師”張光文與大方天麻的這一場曠世情緣,生動地記錄了張光文追尋天麻的情懷、氣度、眼界、魄力和繁忙腳步。(圖/文 葉光良)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