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點石成金 擦亮“金”字招牌

一條金色分隔線上下,鐫刻著兩組金色字符——前者代表寒武系第三統,后者代表寒武系第二統,這顆位於貴州省劍河縣八郎村烏溜—曾家崖剖面上的“金釘子”,是貴州大地上的第一顆“金釘子”,也是地球46億年歷史的一個定位點,以三葉虫化石為代表的這個點位,距今大約已有5.08億年。
科學家會在地質上一個年代與下一個年代的交界處做上一個分界標記,這就是“金釘子”標志。經過科學推算,地球由112顆“金釘子”串聯而成,目前,已經找到了78顆,其中,中國有11顆。
三葉虫化石。
研究歷史用考古法,研究地球史也是用考古法,隻要在地球的某一層岩石中找到相應的物種化石,再測量它的化學成分,就可以斷定地質年代,科學家就是用這個辦法,讓時間倒流,讓石頭說話,揭示地球發展史和生命演變的故事。
為了尋找這顆“金釘子”,國際學術界爭論了100年,后期又在中、美、意三國的候選地上,反復論証了30年,在貴州古生物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直到2018年,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經過多次現場考察,反復比較,層層投票,終於把這顆“金釘子”釘在了貴州八郎,正式命名為“苗嶺統烏溜階全球界線層形剖面和點位”。
貴州省劍河縣八郎古生物化石景區內的3D牆畫。
貴州這顆“金釘子”確定了全球寒武系第三統及第五階的全球標准,其所在的劍河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是世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三大遺址之一,也是貴州苗嶺國家地質公園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目前已經發現古生物化石11個門類、168屬、500余種,其門類、數量之豐富,在國內實屬罕見,極具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
隨著“金釘子”聲名遠播,吸引了許多科考團隊和研學團、親子團、夏令營團接踵而來。
八郎古生物化石群。
近年來,劍河縣不斷加大對“金釘子”周圍配套設施的建設與開發,修建了古生物化石陳列館、化石採集體驗區、彩繪科普牆等,並對“金釘子”及其附近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天然的博物館。
游客來到這裡,可以實地探尋“金釘子”的奧秘,了解原始生命的演變﹔漫步在化石山上的苗寨,看“滄海桑田”實體地貌﹔走進鄉村化石博物館,聆聽科普地質知識講解﹔在體驗區採集化石,觸摸地殼運動產生的褶皺,近距離體驗野外科考的魅力。
“聽科普、撿化石,漲知識了,很有意義,動手又動腦。”游客吳泉銳一邊參觀,一邊與講解員進行知識搶答,現場參與互動,讓他覺得很有意義。
當地以古生物化石群為吸睛點,打造了一條集古生物化石、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的特色“旅游路”,成為國內外學者、游客研學旅游的熱門地。目前,劍河“金釘子”項目年接待游客20.18萬人次,間接帶動周邊八郎村、屯州村、劍河溫泉、劍河華潤希望小鎮等鄉村和景區景點旅游發展。
專家、學者在“金釘子”前合影。
據八郎古生物化石景區管理員兼講解員劉鋒介紹,接待的游客全國各地都有,北京、廣東、四川、湖南比較多,有時候還有國外來的科考團。有的游客還會留在村裡吃飯,購買農副產品,也能幫助村民增收。
游客在品嘗長桌宴。
如何用好“金釘子”這塊金字招牌,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綠色開發,助力地方發展。劍河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設立古生物化石保護區、項目申報、科普教育活動、文化宣介、開發研學游、鄉村游等方面入手,將開發利用與地質保護、生態保護有機統一,利用當地現有民房進行優化提升,不佔用或動用保護區一石一物、一草一木,用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守護這片“寶藏”中的“金釘子”。(圖/文 彭雲美、楊家孟、吳昌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