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六盤水視窗

稻香魚肥 一田雙豐收

——鐘山區青林鄉田壩村黨建引領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小記

2023年10月19日16:25 |
小字號

時下正值稻谷秋收季節,鐘山區青林鄉田壩村60畝水稻也進入成熟期,層層稻浪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站在田邊,整片稻谷清香扑面,稻田裡肥美的魚兒悠然游動,農戶們正熱火朝天收割稻谷。昔日這片撂荒的“水淹壩”,如今已蝶變成了“魚米之鄉”,現場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發展產業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利條件。近年來,田壩村黨支部立足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通過流轉土地引進企業經營水稻種植,將昔日的“水淹壩”變成“豐收田”,實現“一田雙收”,稻谷香、魚兒肥,在助力當地村民增收的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積累,為該村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子。

“說實話,當初聽說要復種‘水淹壩’,我們還沒信心。”田壩村八組村民許明麗興奮地說:“現在不僅種起來了,而且收成還不錯!”面對金黃的稻谷,許明麗說,腳下這片地此前長期被水淹沒,成了名副其實的“水淹壩”,一度成為治理難題,加上村裡的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導致村裡的許多田土撂荒,令人可惜。

這片“水淹壩”之所以能變成今天的“豐產田”,還得從田壩村黨支部的黨建引領工作說起。

去年春季,鐘山區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龔德林被組織派駐田壩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在走訪中了解到,田壩村曾有過出產優質大米的歷史,於是他與村支兩委商量后,決定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盤活閑置的田土資源,將撂荒的“水淹壩”充分利用起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說干就干。村支“兩委”立即召開群眾會,此舉也得到群眾大力支持,從而引進貴州相遇家庭農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相遇家庭農場”),流轉“水淹壩”實行“稻田+”種養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實行“稻魚共生”。

“公司一次性先支付5年的土地流轉費,簽訂流轉協議15年,每5年在原來的費用基礎上增加100元,協議一簽訂便立即付款。”相遇家庭農場負責人張興俊說:“同時,公司承諾用工優先考慮流轉土地的農戶,尤其重點考慮脫貧戶。”

目前,流轉土地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金黃色的稻谷隨風起伏,稻浪滾滾,“水淹壩”已褪去昔日的荒涼,披上了金裝,洋溢著豐收喜人景象。

“我們種的品種是泰國香米,用山泉水種植,因其品質好,目前全被預訂完了。”龔德林自豪地說。

相遇家庭農場在耕種優質水稻的同時,科學規劃,在稻田裡養殖稻花魚、牛蛙、黃鱔等水產品,確保稻田被充分利用。“這是正宗的有機稻,無公害。”張興俊指著水稻說:“因稻田裡養魚苗,為避免農藥、肥料傷害魚苗,我們從不打農藥,也沒放任何化肥。”

昔日“水淹壩”,今變“豐收田”。如今田壩村的60畝稻田,預計年產稻谷20000多斤,養魚10000多尾、牛蛙20000多隻、黃鱔10000多條。項目啟動以來,累計帶動農戶就業130戶,其中脫貧群眾32戶,解決務工300余人次,實現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3萬元。

“今冬明春,我們還准備將周圍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轉給公司,在田壩村開發四季都能採摘的農事體驗項目,讓當地農戶既可得到土地流轉費,也可就近務工增加收入。”談及下一步打算,龔德林信心滿滿。(羅定馮、趙勖英)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