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亨縣高峰村:念准“山字經” 吃好“生態飯”

白露一過,秋色漸濃,天藍如洗。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一直行到大山深處,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山村展現在眼前。四周群山環抱,樹木幽深、層林盡染。錯落有致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火紅的辣椒晾晒在庭院裡。清澈見底的小河嘩嘩流淌,繞村而過。稻田裡一片金黃,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稻香,仿佛進入一個精美的鄉村田園油畫世界。
又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的糧食又是一個好收成,我們‘高峰米’又可以賣個好價錢了!”勤勞的村民一邊收割稻谷,一邊在脫谷機前忙活,臉上掩不住豐收的喜悅。
高峰村位於冊亨縣者樓街道東南方向,距縣城12公裡。全村431戶1920人,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布依族佔總人口的87%。高峰村自然資源豐富,降雨充沛,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0%,是一個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的各民族聚居村寨。2019年被評為“貴州省森林村寨”,2020年被評為“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貴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高峰村委會
“多虧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我們戰勝洪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布依族的王奶奶心懷感激地說。
王奶奶說的是去年5月28日,高峰村因暴雨襲擊,遭遇重大洪災。道路、良田被沖毀,一些群眾的房屋受到嚴重損壞。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村委會急群眾之所急,爭取災后重建項目資金,積極組織各民族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進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恢復硬化通村路16公裡、通組路20余公裡,建成集中供水蓄水池24個、飲水管道36千米﹔修復河道3100米,田間機耕道1800米,引水渠6300米,完成全村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經過艱苦努力,及時恢復了生產生活環境,各民族群眾重新回到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幸福生活。
“黨的政策好,我們有了穩定的綠色銀行,娃兒考大學的學費也不用愁了。”韋寶吉的女兒韋娜考上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臉上充滿著驕傲和自豪。村裡的孩子們都非常爭氣,讀書很勤奮,你追我趕,今年一下子考取18個大學生(含高職),引來附近臨村羨慕的眼光、不絕的贊嘆。各民族群眾心中的“綠色銀行”,就是村子周圍郁郁蔥蔥的茂密山林。
美麗的田園風光
高峰村堅持以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積極鼓勵各民族群眾從事林業產業,使“樹子、果子變成票子”,讓各民族群眾的口袋日漸漲鼓起來,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柱。如今,全村共有林地3.6萬畝,以杉樹為主,人均杉樹面積近20畝,最多的農戶擁有400畝。2022年村集體積累實現2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1260元,實現生態高顏值與經濟高價值“雙贏”的目標。
“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有好的生態,就有好的木材,我們‘趕馬幫’也就有活路做嘍!”秧草組的韋正策家有2匹馬,平時用馬幫助別人把砍伐的木材、木方馱到公路邊,成為家門口就業的一條門路,一年下來有5-6萬元的收入。現在村裡有70余人專門從事用馬搬運木材的活路,“趕馬幫”掙錢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線。
稻香農場
“徐徐清風、聲聲鳥鳴、稻香扑鼻,深吸一口氣,忘卻紛繁塵囂,感覺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城裡來的黃女士動情地感慨。
好山好水好風景。高峰村依托良好的山水資源優勢,宜人的田園風光,濃郁的布依文化,因勢利導開發鄉村旅游業。把農田、果園、森林、濕地、村庄等景觀串聯在一起,形成“路在林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結合全村860畝“高峰米”的產業優勢,開發稻香研學基地、稻香農場,吸引縣城及周邊游客前來游玩。稻田抓魚、農耕體驗、休閑垂釣、自助燒烤等項目深受游客歡迎。
高峰村景
“我們念准‘三字經’,端上‘生態碗’,吃好“生態飯”。推動生態、休閑、運動、康養融合發展,寫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讓生態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高峰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王永華深切地說。
因綠而興,以綠惠民,逐綠而行。高峰村努力打造“推窗觀綠色、抬頭望美景、隨處聞芬芳”的田園鄉村,美麗了鄉村,留住了鄉愁,傳遞了鄉情,富裕了鄉親,推動各民族群眾朝著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康庄大道邁進。(黔西南州民宗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