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黔東南州視窗

李家祿:讓“和諧之音”唱響世界

——淺談侗族大歌與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023年09月13日16:51 |
小字號

最近,由黔東南打造出來的“村BA”“村超”引爆了網絡世界。有人說,貴州這個夏天是由黔東南“兩村”引領。深入研究黔東南文化,我們發現,鋪墊於“村BA”“村超”后面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如侗族大歌代表的和諧文化,苗族鼓舞代表的熱情奔放、質朴厚重的文化。

我們以侗族大歌為例,說明“村BA”“村超”是深厚民族文化土壤上生長的艷麗花朵。侗族大歌原本是隱藏於偏遠山村的歌謠,因其體現了一個民族以和為貴的特殊文化心理,遂由鄉村民曲登上大雅之堂,由苗鄉侗寨走向世界。它是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歷史見証,也是黔東南苗侗等各族人民不斷走向自尊、自信、自強的文化創新發展過程。1986年,法國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瑪格爾維特看完侗族大歌在巴黎夏樂宮的演出后,興奮地說:“在東方一個百余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種如此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極為少見”。

侗族大歌的豐富內涵和代表性文化意義

侗族大歌是天籟之音。黔東南侗族大歌是侗家人歌唱生命、歌唱自然,歌唱生活的美麗樂章。歌聲採自自然,尤其是把自然的聲音和韻律模仿得惟妙惟肖。如蟬之歌模仿自然的蟬叫虫鳴,讓聽眾仿佛置身於大自然的清幽環境裡。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聽了侗族大歌后,說:“歌聲融入了他們的生活,白天唱著歌下地,晚上行歌坐月。”

侗家人把一生綴滿熱情、清麗、色彩斑斕的歌聲。侗族大歌這種具有“天人合一”的音樂與文化,無疑是人類貼近自然的一個典范,也是一劑心靈的撫慰良藥。

侗族大歌是和諧文化的典范。縱觀歷史社會發展,和當代的國際國內形勢,民族團結與和諧無疑是人類面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人類需要找到一個能夠促進多民族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文化典型樣式,來解決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民族矛盾問題。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無疑是解決國與國、民族矛盾最好的方案之一。

當我們以和諧文化的目光和標准審視黔東南,發現黔東南早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勝地之一,“苗鄉侗寨”被外界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就是在這樣一塊原生態文化的富集地區,在3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苗、侗、漢等多民族的480多萬人口。多民族互相共生,和諧相處,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黔東南因此被稱為“和諧之州”。和諧之州的文化典型則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無伴奏、無指揮而能夠千人唱,萬人和,唱出同一音樂節奏和旋律﹔歌手們從小在一起演練,演唱上統一協調,生活上相互關心愛護,心靈上達到心心相印,從而能夠唱出音調如此和諧的韻律來。侗族大歌對促進侗家人的團結和諧,促進與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苗、土、漢等民族和睦相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是解決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

侗族大歌是原生態民族文化的代表。在黔東南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需要找到一個能夠代表原生態文化精神和文化氣派的典型文化樣式。歌舞文化毫無疑義地成為黔東南最為典型的文化特征,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凝練和推介,黔東南擁有了“歌的海洋、舞的故鄉”的美好稱謂。奔放雄健如山的苗族則以舞為代表,“反排木鼓舞”、丹寨錦雞舞等鼓舞享譽世界。清麗柔宛如水的侗族則以歌為代表,推出了“侗族大歌”這一蜚聲中外的多聲部音樂品牌,於2005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09年侗族大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成功,把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高度。

侗族大歌是具有文化競爭力的經典品牌。當今信息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全球化競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小至區域經濟競爭,文化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逐漸成為核心戰略競爭力受到各國和各地區的高度重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面對日益激烈的區域經濟和文化競爭,處於內陸欠發達欠開發、具有豐富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的黔東南,應當走一條怎樣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捷徑呢?如何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硬實力?這是我們面臨著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品牌,實現民族文化的產業轉化,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環節和重要的措施。侗族大歌、苗族鼓舞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文化品牌。在此基礎上,“村BA”“村超”異峰突起,見証了黔東南是一片新生的文化聖地,黔東南人民具有非常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能力。

侗族大歌品牌打造,見証了民族文化由鄉村走向高雅殿堂的艱難歷程

一個文化品牌由鄉旮旯走向高雅的藝術殿堂,就是一個文化品牌內涵不斷豐富,品牌效應不斷提升的過程。

從“口傳心授”到文本收集整理和進入主流音樂傳播渠道。“飯養命,歌養心”,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沒有進入主流音樂渠道之前,侗族大歌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行於民間。解放初期,一些到鄉間採風的藝術家們,開始注意到生長於民間的這朵音樂奇葩,對它進行記譜、挖掘、整理出版工作。1955年,黎平岩洞村吳全妹等組成了侗族民間合唱團,到北京為國家領導人和音樂界專家演唱侗族大歌,獲得好評。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制成唱片在全國發行。1957年,黎平三龍大歌隊吳雲英等應選參加第一屆工農業余文藝會演,隨后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侗族大歌無窮的藝術魅力。1984年,侗族大歌隊出席了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座談會。同年,黎平縣侗族歌手隊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侗族建筑風情展》。為侗族大歌走向全國、登上國際舞台奠定了基礎,使這朵鄉間奇葩開始以文本的方式傳播,漸漸走到主流音樂的傳播隊伍中。

從田間地頭走向校園教室和課堂。為了更好地培養侗族大歌文化傳承人、夯實大歌的傳承基礎,黔東南逐漸把大歌的傳承課堂由田間地頭搬到了學校,由村頭寨尾搬到了教室課堂。2002年,在黎平縣岩洞鎮人民政府和美國“福泉”基金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岩洞中學正式創辦“侗族大歌人才培訓基地”,培訓了大批鄉土音樂人才。2006年7月,在廈門舉行的世界合唱節,由60位黎平侗族少年演唱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蟬之歌》一舉奪得金獎。2008年5月,黎平縣應上海音樂學院邀請,由侗族文化旅游促進會組成赴上海參加“對話黔東南上海音樂學院苗侗音樂周”活動。多種多樣的培訓、宣傳、推介侗族大歌活動,使得侗族大歌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堅實,懂得侗族大歌的人越來越廣泛,能夠演唱侗族大歌的人也越來越多。

由下裡巴人走上大雅之堂。侗族大歌最早走出鄉間在1953年,黎平吳培信等四位女歌手被挑選參加全省民間文藝會演,她們演唱《蟬之歌》獲一等獎。同年,吳培信等作為慰問團赴朝慰問,成為第一位走出國門的侗族歌手。1959年,黎平縣三龍寨吳品仙、肇興寨陸培秀等侗族女歌手先后被選入中央民族歌舞團為歌唱演員,侗族音樂開始在國家級文藝團體佔一席之地。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侗族大歌獲原生態組銀獎,被評為最受觀眾歡迎獎。2007年,侗族大歌參加中央電視台青歌賽,獲合唱類銅獎。源源不斷的宣傳、登台亮相,使侗族大歌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逐漸走上現代音樂的大雅之堂。

從原生態鄉村走向西方音樂殿堂。1957年,吳培信等應邀到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侗族女歌手帶著侗歌第一次叩響了西方音樂殿堂之門。1986年,黔東南侗族女聲合唱團應邀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金秋藝術節,演出地點是位於市中心的夏樂宮國家劇院。侗族大歌轟動了巴黎,它改寫了中國沒有多聲部音樂的歷史。從此,侗族大歌便以它神秘和迷人的風採大步走出侗鄉、走向世界。

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日本,貴州從江的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參與出訪。並參加“2007年中日文化體育年”《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幕式,受到溫總理及日本領導人,以及相關人士的高度評價。這是侗族大歌首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通過侗族幾代歌手、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侗族大歌終於由鄉村走進了西方音樂殿堂,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侗族大歌“和諧文化”所蘊涵的美學價值

侗族大歌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對民族文化抱正確的認識態度,懂得美好的民族文化是養在深閨裡的奇葩。正是黔東南幾代人對待侗族大歌所持有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使得外界對侗族大歌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使一個區域性的音樂文化現象,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成為世界文化財富。

侗族大歌所蘊含的審美觀念和美學價值,具有世界高度。侗族大歌不僅僅是改寫了西方人認為中國民族音樂沒有多聲部的錯誤觀念,侗族大歌所代表的和諧文化對解決世界民族矛盾,增進民族團結,具有典型的范本意義。侗族大歌申遺成功,說明世界對於“和諧社會”理念的認同與追求。

對品牌的打造貴在不斷深入挖掘本質內涵與文化特征。我國學者、侗族歌師們對侗族大歌數十年的不斷挖掘、整理,推介,推出了侗族大歌的一些經典樂曲,如《蟬之歌》《五月》,以及同屬於侗族大歌系列的《琵琶歌》等﹔同時,不斷挖掘侗族大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使侗族大歌不僅是音樂,而是一種文化,最終把它推上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座。

回顧侗族大歌和諧文化品牌的成長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啟示:以鄉土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村BA”“村超”,能夠引發人們深入思考群眾體育運動的本質。將來一定會登上大雅之堂,成為世界性的群眾體育品牌。(作者系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教授)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