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雲岩視窗

“一圈兩場三改”托起雲岩穩穩的幸福

2023年08月16日16:35 |
小字號

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次第點亮,小家窗楹透出的盞盞暖光包裹在城市大廈的爍爍霓虹中。這裡是雲岩區,是貴陽人口密度最大的老城區,也是城市新舊交匯的融合帶。

民生實事擲地有聲,老舊小區提質改造,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一環。自2021年起,雲岩區圍繞“一圈兩場三改”展開的“點、線、面”計劃,不斷改變著百姓的生活日常,一條可感可及的“幸福線”,通達生活的片段角落。

一個理想“生活圈”

理想生活圈的半徑有沒有辦法量化?

如果能在步行可接受范圍內,配置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解決日常所需,這是不是社區治理的未來趨勢?

市民在民生路社區食堂就餐。郭然攝

市民在民生路社區食堂就餐。郭然攝

文昌閣街道,民生路。飯點時分,社區食堂菜羹飄香。食客穿梭間,一行字格外搶眼:“65歲及以上的老人三菜一湯,8元”。

老街坊趙小芬和三五好友說說笑笑,他們早已是這裡的常客,吃飯聊天,日子也有樂趣。

下樓吃個飯,附近辦點事兒,又或者是,隔三差五的“滿載而歸”……在這裡,趙小芬的15分鐘,不僅是時間尺度,更是衡量幸福感節節攀升的標尺。而她當下的生活痕跡,只是近110萬雲岩人的小小投影。

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約數,生活便捷的共性出發點,就是15分鐘生活圈的內核。雲岩區瞄准目標,精准發力。

越來越多的便民資源,開始向家門口延伸……自2021年起,雲岩區以步行15分鐘為半徑,致力於解決居民買菜、吃飯、購物等日常所需,辦妥醫療社保、養老服務等民生剛需和生活配套,共劃分29個“15分鐘生活圈”,過去兩年已完成775個具體項目,建成生活圈17個﹔2023年,計劃啟動12個“生活圈”建設,共謀劃項目200個(需求類項目171個,群眾意見類項目29個),目前已完工項目84個。

民生路農貿市場。郭然攝

民生路農貿市場。郭然攝

這個“圈”被不斷細化:

大營路街道萬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鹿沖關生活圈被圖文並茂地展示出來——服務站、公共廁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清楚標明,並明確萬江社區圍繞“教業文衛體,老幼食住行”需進行改造和新增的項目有:停車場改擴建項目、室內下水管道改造項目、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新增室外綜合健身場地、社區養老服務站、社區醫療衛生中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加裝電梯、社區圖書閱覽室項目、充電樁項目。

沙河花園小區,目光掠過干濕分類垃圾桶,居民樓下的“口袋公園”裡,健身器材,廊亭、石凳、長椅、等休閑設施已經投入使用,小區的“金角銀邊”區域資源得到集約利用。

主干道上,路邊銀行、公交車站、生鮮市場、衛生服務站、藥店等配套齊全......與鹿沖關生活圈幸福故事息息相關的,是居民臉上的笑容與從容。

把幸福“圈”在群眾身邊,用活力“圈”住城市發展。在雲岩,身邊的“15分鐘生活圈”還有很多。

“兩場”難題破解法

當貴陽City walk打卡名單出現了民生路農貿市場,本屆年輕人熱衷逛起了菜市場。

拍下道地食材,新鮮蔬果,採買好周末聚餐所需,博主sky帶著菜籃子,坐電梯滿意而歸。

“其實現在很多農貿市場變化挺大的,干淨衛生,遠離點外賣。反正我覺得,逛菜場治愈了我。”sky把自己的打卡感受,編輯攻略發到網上,獲贊不少。

煙火氣,治愈力,三餐可溫的背后,是雲岩區落實貴陽市委、市政府“一圈兩場三改”的民生呼應。

桂月巷社區養老服務站。郭然攝

桂月巷社區養老服務站。郭然攝

隨著城市發展,集貿市場設施陳舊、城市停車難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菜市場、停車場的“硬件”升級考驗著城市治理能力。

提檔升級刻不容緩,家門口菜市場的“顏值”“內涵”開始齊頭並進,向空間要場地的“智慧停車樓”拔地而起。

“以前菜場管理差,管理方辦事不積極,現在管理更好了,哪裡燈壞了、地臟了,在群裡反映,都能及時得到解決。”鄭國敏加入的“民生路市場”微信群裡,經營戶、市場管理方“齊聚一堂”,有問題,秒回應,聯系緊密了,事情好辦了。

不僅增設了農殘現場檢驗設備,為給周邊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元的便民服務,雲岩區的不少菜場還與第三方餐飲公司合作,開設社區食堂,針對殘疾人、軍人、70歲以上老人等群體實行五折惠民價。

“我們對場地中8000余平方米的空地進行了單獨規劃,修建了這棟地上六層、地下三層的延安西路智慧停車樓,建筑面積達1.9萬余平方米,停車位從原來的100余個增加到662個,實行全智能化管理,周邊商鋪裝卸貨,也擁有了專用車位。”貴陽智慧停車公司招商運營部負責人胡宇杰,對這個版本的“停車難”解題思路,飽有信心。

更進一步開發普通停車場無法利用的地下空間、異形“城市邊角”地塊,建設更多能供市民使用的立體多層機械式停車庫,已經納入“智慧停車”施工計劃。

圍繞便民做加法,未來仍有更多可能......

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家長裡短”是生計是民生,更是“注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的“中國之治”雲岩答卷。

“三改”更新好日子

城市發展大潮中,張利和她家所在的瓊花巷曾暫時被“屏蔽”於時代之外。

460米長,4米寬,瓊花巷雖小,卻一頭連著花溪大道北段,一頭通往市西高架橋,毗鄰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承擔著分流主干道交通流量的重要作用,是城市運行不可或缺的“毛細血管”。

2022年啟動的雲岩區110條背街小巷改造計劃中,瓊花巷在列。壩壩會上,居民對小巷改造的期待,匯總成一個個問題清單......

梳理、分析、研判,謀定而動。

當年4月,改造的轟鳴聲,在巷子裡響動起來,僅一個月后,400平米的口袋公園出現在張利家樓下,瀝青路有了,陳舊易堵的排水系統擴容改建。為徹底解決小巷擁堵的“老大難”問題,交管部門對瓊花巷的交通走向實施了調整,由以前雙向通行改成半程單行道,駕車從市婦幼保健院瓊花巷門出行右轉可至市西高架橋,左轉可達花溪大道北段﹔從瓊花巷口袋公園往花溪大道北段方向為單行道。

達變通機,瓊花巷有了芳華模樣。“現在這樣舒心的居住環境,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嘛。”在瓊花巷住了17年,張利的喜悅挂在臉上。

城市更新的波瀾壯闊,離不開精細化治理的“繡花”功夫。

大營路街道新竹園小區新建健身休閑區。郭然攝

大營路街道新竹園小區新建健身休閑區。郭然攝

近年來,雲岩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核心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圍繞“教業文衛體、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鐘生活圈”,建好停車場和農貿市場“兩場”,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三改”,著力解決群眾關心關切的民生問題,全力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雲岩區把全區劃分成29個生活圈,按照生活要素,缺什麼補什麼。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還注重把群眾知曉、參與、監督、滿意貫穿始終,切實讓群眾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2022岩區啟動14個“15分鐘生活圈”建設,改造農貿市場17個﹔新建停車場6個、新增車位4800個﹔實施棚改21211戶,舊改2176戶,背改110條﹔新建人行過街天橋2座,打通交通堵點12處……一系列工作的推進,讓雲岩區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完善,顏值氣質品位逐步提升。

2023年,繞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雲岩區將繼續推進城市更新,啟動全區29個生活圈的最后12個建設﹔突出文脈文化、城市形象、實用品質,增加啟動金倉路地塊等城市更新項目21個,老舊小區改造5個、背街小巷改造84條,改擴建健身場地10處,養老服務場所6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還將解決好出行不便、下水道管網、路燈修繕等問題,實施見縫插綠、見綠透美等行動,持續提升群眾“三感”指數。

一圈、兩場、三改,把實事辦到居民心坎上﹔一年、兩年、三年,幸福願景被一幀幀、一幕幕照進現實,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

歷久彌新的雲岩,令人向往﹔煥新升級的雲岩,安居樂業。(張玥)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