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林下經濟如何做?貴州申請答題

陳康清 李永馨 潘佳倩
2023年08月16日08:4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林下食用菌、林下仿野生天麻,林下放牛、林下養蜂、林下生態養雞……近年來,貴州不斷加大林下經濟發展力度,大力開發綠色富民產業,促進林山增綠、林農增收、林業增效,喚醒“沉睡”土地資源,合理輪作、生態養殖,在拓寬群眾“增收路”、敲開群眾“致富門”的同時也使鄉村產業更進一步。

自2021年7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來,貴州省林下經濟得到了全省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和全力參與,多地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將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相結合,以產業促發展、以產業促增收,讓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了“雙贏”。

因地制宜

發展林下“經濟帶”

貴州全省上下以政府為統籌、各市州(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推動將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廣大農民在培育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更多金山銀山。

“牛,真的讓我們家過上‘牛日子’。”廖國江,遵義市鳳岡縣新建鎮橋塘村人,今年53歲的他有份愜意的營生:肉牛養殖。

肉牛養殖是鳳岡縣新建鎮立足自身實際的一次大膽探索,“林下養牛,以牛養林”合理利用了橋塘村8000畝林場的林下空間優勢,形成了集農、林、牧於一體的復合型林下經濟模式。

林下養牛一道亮麗的風景.JPG

林下養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陳昌霖攝

“放養一頭牛,一天的成本隻需要9元錢。且放養牛的肉質細嫩,價格高、市場效益看好。”靠著林下養牛過上“牛日子”的養殖大戶廖登紅心裡有本明細賬。2022年,廖登紅家養了60多頭牛,出欄20頭,收入20多萬元。

“現在,合作社年純收入110余萬元。”據橋塘村村委會主任何勇介紹,目前,全村有12戶養牛大戶,養殖肉牛1000余頭,一頭肉牛至少獲利15000元。

如果說林下養殖為林農打開了產業增收的“致富門”,那林下種植則為林農鋪上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增收路”。

近年來,貴陽貴安因地制宜,明確了以林下種植為重點的發展路徑,結合紅托竹蓀、赤鬆茸等林下食用菌種植特性,抓實種植主體,落實支持措施,全力以赴推動種植任務圓滿完成。

紅托竹蓀等待採摘。貴陽市林業局供圖

紅托竹蓀等待採摘。貴陽市林業局供圖

截至2023年8月12日,貴陽貴安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138.76萬畝,其中林下種植8.72萬畝。林下紅托竹蓀作為重點單品種植面積6664畝,赤鬆茸發展初具規模,面積2380畝,林下經濟全產業鏈產值66.89億元,林下經濟帶動增收人口約17526人次,人均月增收達1914元,產業助農增收效果明顯。

共同發展

探索多元經營模式

2022年,貴州省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296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625億元均排名全國第六,帶動324.9萬農村人口增收。這些數字的體現並不是一方之力,而是以發展林下經濟為基礎,多方合力、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效。

在赫章縣安樂溪鄉大片濃蔭密布的翻鬆林地上,安樂村大坪組天麻種植大戶王天福正在帶領村民進行林下仿野生天麻的種植。“我家去年種植仿野生天麻250畝,純利潤達70多萬元,今年投資140多萬元,計劃種植320畝,現已經種植260畝,預計今年純收入可達120萬元左右。”王天福邊向地裡挑選培植好的袋裝天麻種子邊說。

近年來,安樂溪鄉黨委政府立足自身森林資源稟賦,成立天麻種植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採取“強帶弱、一帶多”的抱團發展模式,集中資金資源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截至2023年3月,安樂溪鄉共計種植天麻43000余畝,產值約2.15億元,帶動勞動力就業4000余人(次),人均務工收入達53000余元,戶均增收18600元,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產業。

3月25日,安樂溪鄉碗廠村村民林下種植仿野生天麻。 李學友 攝

3月25日,安樂溪鄉碗廠村村民林下種植仿野生天麻。李學友攝

同樣種植林下仿野生天麻的大方縣長石鎮則通過“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政府引領、支部帶路、合作社帶頭、群眾參與的方式將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相結合,以產業促發展、以產業促增收。

據了解,在長石鎮政府的引導下,大方縣三合森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天麻2000畝,種植模式為林下1000畝、高效250畝、花粉750畝。產生效益后將以村集體負責調解各方矛盾糾紛佔10%,合作社負責出荒山、出人工技術和回收佔30%,農戶負責出兩菌一種佔60%的1:3:6比例分配,帶動整村的老百姓一起種植天麻,共同增收致富。

因勢利導

創新科技服務體系

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62.12%,森林面積達1.62億畝,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達3400萬畝,雖然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怎麼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又能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帶”呢?貴州在林下養殖中因勢利導,探索出了適宜“跑山雞”的“科技居所”。

對於林下養殖來說養殖設備是林農心中之痛,傳統的林下放養不僅會對植被、幼木造成損害也不利於輪牧和驗收。考慮到貴州山地、丘陵的地勢,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團隊設計出了自動化和智能化多功能集成的靈活適應小型雞舍,解決了傳統雞舍設施簡陋、整體移動難、輪牧花費成本高等問題。

二代多功能林下生態雞舍。

二代多功能林下生態雞舍。王都安攝

依據貴州省生態家禽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編制的《貴州省生態雞林下養殖技術手冊》技術規范,林下生態雞舍採用鍍鋅材料防腐蝕且堅固耐用,具有拆卸簡單、組裝方便,重量輕,在通風與保溫設計上保障全季節使用等優點,符合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林下養殖的發展帶來十分積極影響。

目前,該雞舍已在貴陽市烏當區百宜鎮的林下生態雞養殖基地投入使用,該基地相關人員表示:“目前,基地共有8個養殖片區,養殖半年后的雞售出,雞舍將可以拆裝搬運到另一個養殖片區,植被經過一段時間后又重新茂盛起來。而且,雞舍每舍可養殖80-100羽,集清糞收蛋、清潔消毒、計數測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不用擔心生態環境被破壞,輪牧和驗收更加方便,好用極了!”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