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在“萬橋飛架·貴州橋梁文化展”中看貴州橋梁蝶變

2023年08月16日14:57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貴州風姿多彩的橋,讓世人都津津樂道。在貴陽觀山湖的省博物館,正在進行的“萬橋飛架·貴州橋文化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了解貴州橋的前世今生。本次“貴州橋文化展”,展出珍貴文物共計200件/套,各類輔助展品239件/套。展覽以時間為展示主線,以橋為展示核心﹔縱向上對貴州橋梁史、道路交通史按時間軸的順序進行了梳理,橫向上對橫跨在黔山秀水上的一座座高橋進行展示和詮釋﹔通過文物、圖文、模型等手段生動展現貴州交通的華麗蝶變。

黔山路少出行難

風雨橋模型。

風雨橋模型。

千年前的李白在經過貴州時不禁感嘆“夜郎萬裡道,西上令人老”,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也曾感嘆貴州“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誠然,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讓貴州人民擁有秀美山川的同時,也因“地無三裡平”造成了交通的不便,“跬步皆山”讓貴州人民出行舉步維艱,“望山跑死馬”正是貴州人面對行路難的無奈感嘆。然而,貴州仁人志士從未停住向外探尋的腳步,通過歷代有識之士的搭橋修路,貴州人努力改寫“無路通中原”的歷史。

漫步在貴州橋文化展中,三疊紀的化石訴說著貴州生物多樣性的悠久歷史,堅硬的古驛道鋪路石印刻了貴州人逢山開路的艱辛。秦開五尺道,到奢香夫人開龍場九驛,見証黔人為加強與中原的溝通作出的努力。

繼續行走,我們可以看到貴州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東漢銅車馬,該銅車馬全長112厘米,馬體用砂模空心澆鑄,銅殼菲薄,在感嘆古人高湛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深知這是貴州古代交通發展的實物見証。來到1911年至1949年貴州交通的歷史畫面前,面對貴陽環城公路開間,市民、學生齊修公路和第一輛汽車進入貴州的場景,人們不禁想起“汽車猛如虎,莫走當中路,若不聽勸阻,軋死無告處”的童謠。上個世紀20年代,貴州修建起了第一條公路,有了公路,就有了第一輛汽車。公路上跑汽車后,當時的貴州省主席周西成生怕汽車碾著行人,便口授了這首當年貴陽流行的童謠,也就成了貴州的第一個交通規則。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貴州,路少車更少,人們對汽車見得更少,更突顯了公路交通對人們生活的重要。

銅車馬。

銅車馬。

萬橋飛架成大道

貴州的橋,融入在山高水長中。在展覽中,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橋在貴州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貴陽市南明河上的浮玉橋與甲秀樓,讓許多貴陽人、各地游客慕名前來欣賞“科甲挺秀”﹔獨山縣城北的深河橋,展現了貴州各族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豪邁氣概﹔風雨橋,由具有貴州少數民族特色的塔、橋、亭組合而成,也是人民唱歌娛樂的重要場所……除了這些橋,貴州更多的還是公路橋梁,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筑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雲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車馬來多快,總在我后邊。”新中國成立后,貴州掀起了修路筑橋的高潮,貴州橋梁建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黔桂、黔滇公路改建,黔桂、川黔鐵路建成,貴州交通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逐漸顯現。

橋文化展中,生動直觀地展現了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貴州橋梁建設從材料到橋型、從數量到質量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貴州搶抓機遇,著力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貴州交通人在橋梁設計理念、管理辦法、施工工藝上不斷創新,建造的橋型囊括了梁橋、拱橋、斜拉橋、懸索橋。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實施縣縣通高速大會戰,積極融入泛珠三角地區、長江經濟帶建設中,伴隨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建設,貴州的橋梁茁壯成長,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截至2023年5月,貴州省現有公路橋梁28023座、4400公裡,其中高速公路橋梁14230座、3900公裡,普通公路橋梁13793座、500公裡,貫通形成了21萬公裡公路。世界前 100 座高橋有近一半在貴州,前 10 座高橋有 3 座在貴州,15 座橋梁共計獲 25 項國際國內大獎,其中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平塘大橋、鴨池河大橋、花魚洞大橋等4 座橋梁獲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橋梁大會(IBC)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贏得“世界橋梁博物館”美譽。

在一張張橋梁圖片、一座座橋梁模型、一個個獲獎榮譽前,感受的不僅是貴州萬橋飛架的壯闊,也感受貴州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終將貴州高原變成貴州“高速平原”的豪邁。

觀眾了解橋梁知識。

觀眾了解橋梁知識。

放緩腳步感變化

在展區中,遇到感興趣的橋梁,也可打開手機掃描橋梁圖片上的二維碼,詳細了解大橋的背后故事。來自河北的王飛感嘆:“十年前來過一次貴州黃果樹旅游,從貴陽出發繞了半天才到。今年帶著家人來,不到2小時就到了,貴州交通發展是真的快啊。聽說省博物館在辦橋文化展,我特意帶家裡人來看看,讓他們感受下高橋橫跨貴州大山之巔、江河之間的壯闊。以后我還要帶他們去壩陵河大橋上感受蹦極、攀岩、跳傘、高空漫步等旅游項目。”

“你們看鴨池河大橋,每次回老家我們都會經過這座橋,漂亮吧。”來自畢節市黔西市的周剛指著鴨池河大橋跟身邊的孩子說,“以前爸爸來貴陽讀書,從老家搭汽車出門,要從山底繞到山頂、然后又從山頂繞到山底,繞了很久才能來到貴陽。你看現在,我們開車從大橋上走,幾分鐘就跨過這兩座山了,快吧。”生於貴州長於貴州,周剛希望孩子從小就了解到貴州交通建設的不易,他說:“我自己就是一個交通人,我知道貴州建橋的不易與重要。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要在這不易與重要中感到感恩、感激。”

大發渠大橋模型。

大發渠大橋模型。

雲端起彩虹,大道出黔山。“展覽深刻詮釋了貴州橋是感恩之橋、趕超之橋、開放之橋、民生之橋、民族之橋、風景之橋,是貴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千年之變。”在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看來,橋之於貴州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生動折射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重大歷史成就,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是“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的生動寫照,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文明”“和諧”“愛國”“敬業”等的具體表達。(文/圖 吳傳金)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