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因山而名 因水而美

2023年08月04日15:30 |
小字號

唐代詩人孟郊寫到“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明代大儒王陽明盛贊“天下山水之秀聚於黔中”﹔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感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

貴州山的多與美自古就久負盛名。

貴州位於雲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亙,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淨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

這裡蒼山如海、雲海茫茫,山之壯麗享譽海內外,自不必多說。但,山的歷史文化,鮮為人知。今天,一起來了解這些山的故事,領略巍峨之外的文化魅力。

婁山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婁山關是大婁山山脈主峰,為黔北咽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

婁山關。

婁山關。

說到婁山關,紅色記憶扑面而來。1935年,婁山關第二次戰斗發生,二渡赤水后,紅軍乘虛回師,殺個回馬槍,攻佔桐梓,奪取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再攻佔遵義,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八個團。這次戰斗是發揮紅軍運動戰優勢所取得的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這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

婁山關。

婁山關。

在紅軍佔領婁山關后,毛澤東同志在婁山關上感慨萬分,吟出了長征中最為悲壯的著名詩句《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描寫了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

西風台。

西風台。

如今,這裡以婁山關為基礎,建設了婁山關風景名勝區,景區由烏江渡、橋雅天池、遵義市及鳳凰山、海龍屯、婁山關、天門洞、夜郎鎮等8個主要景區、8個獨立景點組成。

再到這裡,除感受紅色文化外,還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景。

雷公山

苗語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

雷公山是苗嶺山脈主峰,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雷山、榕江、劍河、台江四縣之間,面積71萬畝。苗語稱“方薅別勒”,意思是雷公居住的地方,也因山上夏季雷暴頻繁,因此得名。

雷公山自古就以林木幽深著稱。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貴州苗族英雄張秀眉、楊大六率領苗民抗清起義,現存有當年張秀眉點將台遺址。

雷公山。

雷公山。

文化傳承,時間在這裡似乎停止了。雷公山山下,到處分布著半坡苗寨,如果你走到雷山縣大塘鎮新橋苗寨,你會看到至今仍保留的唐代頭飾、宋代建筑、明清服飾,還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傳統歌舞,以及刺繡、編織等原始的手工工藝。

看仙俠劇的時候,我們常常感嘆“天書”的神奇和神秘,但你應該不曾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有“天書”,就在雷公山!

據《雷山縣志》記載,雷公山主峰北側雷公坪點將壇處有一青石碑,碑高2米,寬1.5米,厚0.2米,其碑面刻印碑文,文字千百年來無人可識,當地流傳有諸葛孔明碑說和秀眉碑說,現殘碑收藏在縣文物所,存字共28個,成為神秘的雷公山“天書”。

雷公山上還曾有一座王國。在雷公山苗族人相傳中,雷公山東北側海拔1850米的雷公坪曾建有皇城一座,住戶上千,名叫“展細雨”王國。至今,在這群峰環抱,寬達400畝的高山坪地上,還常掘出瓦礫、陶具、鐵器及屋基等。在方圓百十裡的原始森林中或荒嶺邊、山谷旁,還發現有古墳古墓幾百座。清雍乾義軍首領張報九,咸同義軍首領張秀眉、楊大六也曾以此為根據地,反清抗暴。

梵淨山

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

梵淨山為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572米,是中國南方最早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約14億年。

梵淨山。

梵淨山。

梵淨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如果身在明朝,想去寺廟燒香許願,或去攀一座山,那梵淨山定是明朝人的首選之地。

梵淨山。

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因風光神奇,故佛教在此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向往的“梵天淨土”,也正式得名“梵淨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淨山重修西岩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梵淨山佛教開創於唐,鼎興在明。明萬歷所立《敇賜碑》將梵淨佛山譽為“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的“天下眾名岳之宗”。

貴州銅仁梵淨山。

貴州銅仁梵淨山。

梵淨山自古就被佛家辟為“彌勒道場”,與五台山的“文殊道場”,峨眉山的“普賢道場”,九華山的“地藏道場”,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四大名山共昭日月,齊名天下。

烏蒙山

“烏蒙磅礡走泥丸。”

“烏蒙”系彝族部名,因附近地區古代為烏蒙部所居,所以叫烏蒙山。烏蒙山是滇東高原最大的一列山地,跨越滇黔兩省邊緣地帶,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地帶,由3列山地組成:西列山地最高,平均海拔高於2100米,最高峰牯牛山大牯牛寨,海拔4017米﹔中列山峰一般在2000米以上﹔東列山地海拔最低,山峰海拔一般低於2000米,最高峰韭菜坪位於貴州境內,海拔2900米。

“烏蒙磅礡走泥丸。”紅軍長征在烏蒙山打下了一場重要的戰爭——烏蒙山回旋戰。這場戰爭是紅二、紅六軍團戰略轉移中的一次成功戰例,給圍追堵截之敵人以沉重打擊,擺脫了強敵的圍攻。

1936年2月至3月,紅二、紅六軍團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機動作戰。1936年3月4日,紅二、紅六軍團到達媽姑、回水塘地區后發現,南進道路被截斷,原地停留則有被包圍之險,往西又有滇軍孫渡縱隊堵擊。在此危急關頭,紅二、紅六軍團決定,進入烏蒙山區,與國民黨軍追擊部隊兜圈子,在烏蒙山展開回旋戰。

烏蒙山。

烏蒙山。

紅軍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向東,搞得敵人暈頭轉向,打亂了他們的作戰計劃。

哲庄壩紅軍戰斗遺址。

哲庄壩紅軍戰斗遺址。

紅軍在大回旋的運動戰中一方面尋找突圍戰機,一方面主動尋機殲敵,先后進行以則河、得章壩、虎頭山等重要戰斗,最終取得著名的烏蒙山回旋戰的勝利,沖出敵人的重重包圍。

亙古及今,山還是那座山,它經歷著萬物萬事的變化,見証了太多,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風景和人文歷史。或許,它一直在等待我們去探索、去傾聽,而我們對他們做好探索、傾聽、保護、傳承,就會對每一處風景再增添、記錄一份美好。(圖/文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