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水美貴州

汩汩清泉進農家

——遵義市多元化管護機制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2023年06月29日10:43 |
小字號

夏日的銀水村水潤青山、農耕忙碌。站在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村口,放眼望去,一座座白色的小洋樓錯落有致,依山而建。

銀水村杠上組村民呂金城的家裡干淨整潔,小洋樓外貼滿了白色瓷磚,院子龍門外的潺潺小溪清澈見底。正在廚房裡洗菜的女主人李德英臉上溢滿著幸福的笑容,水管接到了廚房裡,擰開水龍頭,清澈透亮的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干淨又方便。“現在的水質很干淨、很衛生、用水有保障,全天24小時都有水。”村民呂金城抑制不住幸福的喜悅。

高大坪鎮水利站站長章發友說:“銀水村是我們通過管水協會,推舉當地賢人管理飲水設施的一個典型案例,全鎮8村1社區,組建了44個管水協會,覆蓋人口28530人。飲水設施由村委會委托協會管理運行,擬定管水制度,簽訂管水協議。”

據了解,2014年,仁懷市水務局投入資金224萬余元修建了銀水村麻窩溝飲水安全工程。麻窩溝飲水工程建好后,採取承包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由於該水廠涉及面廣,管理維護不到位,群眾用水得不到保障。

2021年4月,銀水村成立了農村安全飲水協會組織,村委會推舉原銀水村黨支部書記李明寬和麻窩組退休教師趙敏共同管理水廠。管水協會成立后積極協調資金,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入50多萬元,對水廠電源、內部設施、主管道、通寨管道等進行了維修改造。很快涉及該水廠15個村民組全部通水,1013戶4962人用水有了保障。

仁懷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成立協會管理,不僅增強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避免出現“等、靠、要”思想,還提高了村民自主管理能力,增強了群眾參與管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了農村飲水工程的正常運行。

湄潭縣在推進鄉村綜合治理中,採取由鎮選派1名“指導員”、村選派1名“包保員”、組推選1名寨長擔任“管理員”,從群眾中推選N名管水員、安全員、護林員等擔任“管事員”,形成“3+N”“寨管家”自治組織架構,構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

高台鎮從2020年推行“寨管家”管理農村飲水以來,採取“一場會、一本賬、一隊伍、一基金”四個一管理模式,構建網格化管理責任,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高台鎮水務站站長譚小紅說:“目前,全鎮7村1社區有集中供水工程27處、分散供水工程37處,共落實管水員35名,實現84個村民組管水全覆蓋,近年來未發生因用水導致的糾紛和投訴。”

高台鎮陶儀村黃坪寨組農村飲水工程是2015年國家投資修建的,村民龔龍方當時就是組長,后來又被推舉為寨長,又是管水員。“一般在5天左右抽一次水,如果群眾有水管不通水就打電話給我,我去上門維修處理。”龔龍方說。

77歲的村民楊盛元高興地說:“飲水工程建好后,我家用水沒有扯過皮,管水員很負責,他經常來看我們水管漏不漏水,有沒有水吃。”

在龔龍方的家裡採訪時,筆者看到兩個密密麻麻的記事本,一本是修建黃坪寨飲水工程時,群眾議事及佔地補償等有關工作記錄﹔一本是自2015年9月以來,黃坪寨組96戶村民用水噸數、水費收取、泵站維修等工作記錄。龔龍方擔任組長近10年,已成為黃坪寨名副其實的“寨管家”。

“寨管家”管好群眾事,通過寨管家打通鄉村治理工作堵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據了解,湄潭縣共落實管水員1112人,在管護工作中明確管理職責、制定管護制度、落實管理經費,有效保障了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

正安縣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中,落實“一村一水管員”制度,每村聘請一名專職水管員牽頭總負責工程運行管護。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已落實村級水管員128人,管護人員及管護制度,由群眾“一事一議”會議確定。在管理運行中,以工程點為單元,採取村水管員+組長等形式進行分散式管護,做到每個工程點都有管護人員。

“我負責管理白家灣、千丫、上下崗三個飲水工程,對水池和管道進行檢查維護,還要負責抄水表、收取水費。”新州鎮頂菁村水管員林小波說,“三個水池覆蓋9個村民組,散戶比較多,外出打工人家也比較多,常年在家用水的有一千多人。”

據了解,正安縣級財政對管水員每人每月補貼工資1000元,縣、鎮(鄉、街道)兩級對每村(居)每年預算財政經費2000元,用作村級分散式供水工程小微設備的採購和維修養護。通過落實“一村一水管員”制度,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護效果良好,群眾滿意度大大提升。

水進農家農民笑,建好群眾“水池子”,管好群眾“水缸子”。飲水工程建好了,管護是關鍵。近年來,為全面鞏固好農村飲水安全成果,遵義市出台了《遵義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暫行辦法(試行)》等保障制度。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多元化構建農村安全飲水長效管護機制,確保農村群眾喝上安全水、干淨水、放心水。(貴州省水利廳官網 陶鑄)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