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古樹上“雲” 護林有“數”
古樹上“雲”,掃掃二維碼,珍貴古樹的“身世”一目了然。4月27日,在修文縣六屯鎮大木村,筆者感受到大數據在古樹保護中的運用成效。
在大木村銀杏樹廣場,屹立著3株高數十米的古銀杏樹,每株樹上都懸挂著一塊標識牌。“標識牌上的專屬二維碼,與每一株樹一一對應,掃一掃就能知道樹種和樹齡。”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植物科科長周雋說。
筆者用微信掃描其中一株銀杏樹標識牌上的二維碼,頁面跳轉到一個網頁,樹名、樹齡、保護級別等古樹的相關信息清晰呈現。
古樹名木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那些靜靜矗立在城市一角的樹木以枝繁葉茂的姿態,見証著城市的變遷,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承的載體、歷史的“活化石”。
近年來,貴陽市全面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等資源保護行動,依托大數據讓保林護林更精准。據最新統計,貴陽市目前共有古樹4033株154個品種,分布在各區(市、縣),其中,烏當區以1098株居全市首位﹔花溪區909株,開陽縣734株,分列二三位。全市古樹名木中,一級古樹322株,佔總數的8%﹔二級古樹765株,佔總數的19%。
“4033株古樹中,有100余株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保護樹種。”周雋告訴筆者,為便於開展古樹名木長期的監測和研究,普及科學知識,實現古樹名木數字化、信息化管理,2009年,貴陽市邁出了林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2011年,貴陽市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一期)建設啟動。2015年,貴陽市成為第二批全國林業信息化示范市,標志著貴陽林業大數據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從此,所有古樹名木帶著屬於自己的“電子戶口”登上了“貴陽智慧林業雲平台”,實現了管理保護智慧化,達到了動態監測和研究、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
據了解,“貴陽智慧林業雲平台”業務涵蓋森林資源監管、林業災害應急、森林培育、產業發展四大業務版塊,形成了“一平台、四系統、二十六個業務子系統”和“空、天、地三位一體”的整體構架。貴陽市林長制工作服務中心副主任易利龍介紹,平台將2011年以來林業生態保護建設數據錄入系統,實現數據的集成、共享和分析。通過森林生態監測管理系統,從重點林區、林場安裝的監測設備獲取負氧離子、PM2.5、氣象、土、木生長指標等數據信息,計算林業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的生態價值總量和貢獻值,用直觀化的數據體現了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
“一張圖”實現動態更新。“貴陽智慧林業雲平台”勾勒了林業生態建設保護空間數據圖紙,精准記錄各類圖紙資料。 (下轉4版) (上接1版)“以前,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和營造林實績核查的工作中,調查人員要帶上GPS、羅盤儀和一大堆圖紙上山去核實造林情況,現場在紙上勾繪、記錄信息后,還需要在電腦上重新進行勾繪。現在,可以直接在野外用移動終端進行記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林業行政執法中,還可以直接查看林地資源對比圖片和數據。”易利龍說。
“一張網”實現科學防控。近年來,貴陽市投入2255.3萬元,建成包括1個市級、12個區縣級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和87個林火遠程視頻監控點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統和林火遠程監控系統,裝上了森林“千裡眼”。每個視頻監控點的范圍為3至5公裡,平均一個監控點覆蓋面積約20平方公裡,視頻監控精度可以准確到米。據悉,監控系統已接入“貴陽智慧林業雲平台”,通過“貴陽智慧林業雲平台”可全天候24小時實時監測林區火情。
下一步,貴陽市將按照林業現代化發展和大數據發展戰略要求,結合我市林業工作實際,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引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持續擴建和優化升級智慧林業雲平台功能,推進智慧林業建設和應用,有效增強林業資源監測管理能力,提高林業工作管理水平和林業社會化服務能力,進而推動林業現代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章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