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四季不閑 產業生生不息
——貴州全力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
春節的鐘聲敲響,貴州大地迎來了新春第一輪暖陽,烏江畔水波輕蕩,山雀爭鳴,閑不來的農家,戴著笠帽躬身在地裡收割一顆顆大白菜,這茬兒過后緊接著土地翻犁,便要開始下一輪春耕。
在這裡,時間不是奔波的腳步,它是季節和時令,帶著溫暖而厚重的氣息,為這片土地孕育生機。
農田四季不閑,產業生生不息。產業,是農村增強內生發展的重要課題。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升級,鞏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果,加快推進農業“接二連三”。
藍圖繪就,號角吹響。新一年有新目標,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全省各地都在為新的目標和未來奮斗著……
因地制宜找路子 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春節期間,正是草莓採摘的時節。在鎮寧自治縣雙龍山街道大寨村草莓園,春節的客流小高峰讓這個小村庄年味又濃了許多,隻見連排的白色大棚內,不斷有人進進出出,游客手上提著自己親手採摘的草莓,一顆顆鮮嫩欲滴。
“正好春節假期嘛,帶著一家人出來玩一下,聽說大寨村的草莓好,就過來嘗嘗鮮,又紅又甜也給新年討個好彩頭。”剛出園的游客韋建強提著滿滿一籃子草莓喜滋滋地說。
拍照、採摘、游玩,這種方式,不僅帶動了大寨村的旅游,也為當地的水果產業帶來的新的銷售渠道。
大寨村黨支部副書記吳光興直言:“種出優質水果很重要,多元銷售模式也很重要。去年我們草莓種植面積就超過1000畝,年產鮮果1800余噸,全村草莓產業產值可以達到3500萬元。”
突出特色,找准優勢,從水城、修文的獼猴桃,到麻江的藍莓、赫章的瑪瑙紅櫻桃、安順的蜂糖李,近年來貴州水果產業蓬勃發展,去年僅黔南州水果產值就實現了80億元。
把基礎資源發展成優勢資源,將好資源發展成大產業,做好“特色”文章,辣椒、刺梨、茶、蔬菜、中藥材等,都在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歷程中譜寫著優質篇章,也成為了脫貧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柱。
以特色產業為引領,今年,貴州組織66個脫貧縣分別選定1至2個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導產業,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全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並將特色產業發展納入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五大行動”重點部署,儲備29988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項目。
在前期發展的基礎上,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質增效。辣椒、刺梨、藍莓等種植面積保持全國第一。如今,四季花艷果豐,土地豐收的不斷檔,也讓腳下的土地迸發著蓬勃生機,為富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了有力支撐。
土特產出山找銷路 “鄉土氣”賣出大市場
新春,正是大量購置年貨的時候,在廣州市天河區錢大媽生鮮超市,來自貴州的五谷蛋,又一次被搶空了。
一枚小小的雞蛋打通了山與海的距離,在千裡之外成為市民爭相購買的“搶手貨”。錢大媽華南區蛋品採購專員陳祖威介紹:“從2018年開售至今,貴州的雞蛋一直銷量都不錯,截至2022年7月,已經賣了近10億枚,銷售額近10億元。”
好山好水出好貨,在烏蒙山區深處的七星關茂源家禽養殖有限公司,每天10萬枚雞蛋的訂單,是貴州土特產闖入深圳市場的試金石。而早在此前,來自茂源的雞蛋就早已拿下了廣州槎頭蛋品批發市場宏達蛋品批發部40%的訂單。
從雞產業說開去,大行其道的還不僅僅是來自大山的土雞蛋,納雍“滾山雞”同樣“滾”出了一片天地。
“滾山雞”,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五谷糧,長的是“健美肉”,標准的綠色有機食品。“我們按照消費者需求進行深加工,一隻‘滾山雞’身價就能翻10倍。”貴州百鳳亭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進言語中難掩自豪,2022年1月至8月,“滾山雞”產業銷售額突破9000萬元,憑著過硬的品質和品牌推廣,“滾山雞”便搖身一躍身價暴增。
貴州土特產在省外市場的盛行,是近年來在保護良好生態的同時,不斷挖掘鄉土特色,發展山地特色農業,持續構筑產銷鏈接的成果。其間,我省不斷引導各地堅持“一縣一業”的布局,按照“穩生豬、增牛羊、擴家禽、促水產、興奶業、養特色”的發展思路,挖掘增產潛力,提高規模化養殖比重和生產能力。
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銷量決定了農民的干勁,從四季農耕不斷與養殖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難看出,“黔貨出山”的產銷兩旺,也為廣大農戶吃下了“定心丸”。
打造“貴字號”品牌 農業產業融合升級
一個多月前,在六盤水市水城區,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財務張曉彤完成了2022年最后一筆刺梨鮮果收購款的支付,她鬆了口氣說道:“我們把各個鄉鎮刺梨鮮果收購清單匯總,核算賬目后,再通過鄉鎮財政所,分別轉賬到每一位果農的手上。”最后一筆款項順利撥付,也代表著果農順利拿到現款,過上了一個豐收年。
水城區野鐘鄉野鐘村村民徐天勇在春節前收到刺梨款,拿著沉甸甸的鈔票,徐天勇笑言:“今年咱家又是一個豐收年,10畝地上挂刺梨,1萬多斤刺梨鮮果賣了4.2萬元!”
從2020年刺梨第一次盛產期挂果算起,3年豐收,總計近15萬元收入,讓徐天勇一家生活蒸蒸日上,脫了貧,致了富,子女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家裡添了新家電,還把小汽車開回了家。
刺梨,是我省近年來重點發展的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短短幾年間,貴州刺梨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六盤水、安順、黔南、畢節為代表的四大產業帶布局。
因為刺梨鮮果保存難的特殊性,二產的加工便成為了廣大農戶實現增收的重要保障,依托加工業,從前無人問津的“山果果”在全國打響了“維C之王”的名號。
不單單是刺梨,在貴州,辣椒、茶葉、中藥材等,從“量變”到“質變”,同樣走著從“單一種植”到“接二連三”的道路,通過大幅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品牌,讓農業產業融合升級是產業增收唱響“四季歌”的關鍵。
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9%,2022年我省持續完善農民作為種養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2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39萬家,家庭農場達3.5萬家。
經此,農業也在發展大局中更好地發揮了“壓艙石”作用!不斷壯大的農業產業,吸引著更完善的包裝加工、農資配送、倉儲物流等二、三產業集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計。春季的到來,是吹響山川的信號,也是新一年播種希望的開始,春風暖,桃李開,展望未來,這一年,又將是奮斗與收獲並存的一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