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過上了好日子(說說我家這10年)
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 吉克達富 山西建投一建集團 塔吊司機
這10年來,我家搬了兩次,從不通電到能用上電,再到住進鄉鎮上的二層樓房,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我今年25歲,來自四川大涼山深處的莫紅鄉達覺村,與大家熟悉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隻隔著一座山。
我上小學時的學校離家特別遠,我每個周一早上6點出發,一直要到中午11點多才能走到教室。讀完五年級,我需要到離家更遠的學校。那年,姐姐出嫁了。考慮到兩個妹妹還小,父母身體又不好,我便出來打工。
我在山西朔州的一家磚廠賺到了第一筆錢,拿到1萬元。2015年,我來到太原,在山西建投一建集團做建筑小工,認識了一位塔吊司機,開始跟著他學習開塔吊。
我從小說彝族語,基本聽不懂漢語,關於塔吊的專業知識更是一頭霧水。聽不懂,我就在塔機上做記號,用手機拍下來一遍一遍地看﹔學得慢,就用午休時間練習,不吃飯也得把它學會。
2016年,公司舉辦塔機司機技能大賽,比賽前6名會被聘為正式職工。我第一時間報了名,更加努力練習,最后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就這樣我留了下來。
在領導和同事幫助下,我系統學習了塔吊專業知識。2019年,我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去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那是我第一次去首都,激動得一夜沒睡。
我們家的變化也特別大。在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扶下,我家搬出了大山,住進二層樓房,水、電、氣、網全都有,兩個妹妹可以就近在鎮上的小學讀書。
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黨和政府在住房、教育和就醫方面的好政策,讓我家的日子過得更有底氣﹔企業願意給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機會,讓我可以習得一技之長。
現在,我已經成為公司的塔吊班組長,還“升級”當了爸爸。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肩上的責任都更大了,未來我還要繼續提高技能。對下一個10年,我充滿期待。
本報記者 付明麗採訪整理
把我們的好生活講給大家聽
■ 但 利 福建壽寧縣 下黨鄉下黨村村民
2016年,我剛和丈夫回到下黨的時候,可以說是債台高筑,舉步維艱。婆婆檢查出了癌症晚期,光醫療費用就花了50多萬元,能借的都借遍了。我老公原本就右手殘疾,又在修葺老屋時不小心摔斷了腿。那時候家裡好幾個月連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看著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老公,想著生病的婆婆和還不懂事的孩子們,我常常晚上一個人偷偷流淚。
鄉裡知道我家情況以后,把我家列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還給我家每個人都辦了醫保,婆婆一個月藥費從原來的2萬多元減到了2000多元,大大減輕了家裡的負擔。鄉裡還把我家納入了村合作社,用托管養雞的方式幫我們增收,又幫我在家門口的學習書屋聯系了一份保潔的工作,讓我在工作的同時也能照顧家裡。不僅如此,鄉裡還為我們申請了建房補助,我們自己又東拼西湊,終於把新房蓋起來了。
在黨和政府幫助下,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在2018年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實現了脫貧。
這兩年孩子們都大了,我也能脫開身做更多的事。2020年,鄉黨委書記項忠紅建議我擔任難忘下黨主題館的講解員,為游客介紹下黨的脫貧故事。現在,我每天帶著外地游客人參觀下黨的景點,為他們講解主題館裡的展覽內容,暢談下黨鄉的巨大變遷,把我們現在的好生活講給大家聽。擔任講解員兩年多,我已經接待了600多批游客,近2萬人次,大家都說我是主題館的金牌講解員!
這些年,到下黨鄉學習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我老公便和朋友一起合作開起了農家樂,生意紅火,家裡收入節節高。
我們現在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如果說未來我還有啥願望,那就是希望下黨越來越好,我在下黨幸福地慢慢變老,看著我的孩子們成長成才,學成后建設更美好的下黨村。
本報記者 施 鈺採訪整理
摘了“窮帽” 拔了“窮根”
■ 吳連花 江西遂川縣 巾石鄉竹坪村村民
由於家貧,我初中畢業后,就輟學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潮。2010年,在一場事故中落下殘疾。回家后,嘗試過很多賺錢的門路,但全部以失敗告終。正當一籌莫展之際,經過嚴格審核程序,2014年,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政府無微不至的幫助下,我在鎮上開了家茶葉零售店,和妻子早起晚睡全心經營,第二年,順利脫貧。
我感覺,這些年,個人和家庭最大的變化,就是摘了“窮帽”,拔了“窮根”。生活越過越好,發展茶產業的膽子也更大了,底氣更足了。
想到家鄉的山上常年雲霧繚繞,水汽豐沛,生長著不少野生茶,我便萌生了不僅賣茶,更要種茶、制茶的念頭,當“小老板”,帶領鄉裡的鄉親們一起奔富路。
從幼苗到產茶,一般要3年。我把打工攢下的積蓄都投進了基地,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但資金仍然周轉不過來。幫扶干部又幫忙聯系到10萬元小額貼息貸款,還協調水利資金改善灌溉條件,請來技術員定期上門指導,助我一次次走出困境。
如今,茶葉基地拓展到了500多畝,茶樹旁套種了井岡蜜柚和藥材,豐歉互補,確保效益可持續性,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當地政府也及時落實了每畝3年1200元的產業獎補政策和3年5萬元的貼息貸款,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我和鄉親們的荷包更鼓了。
有了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我也敢“走出去”,參加各級各類制茶比賽,有家門口的,有省裡舉辦的,也有國家層面的。在與五湖四海的茶友們切磋比拼中,獲得一些獎項,也看到短板所在,發現了突破方向。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3年,我的想法很簡單:練精制茶本領,擴大產業規模,購置數台揉捻機、殺青機,繼續在鄉村振興中“遨游”。
本報記者 朱 磊採訪整理
每摘一個果子我都非常開心
■ 麥付祥 貴州從江縣 谷坪鄉谷余村村民
我今年47歲,家裡有父母、妻子和3個兒子。這10年,我的家鄉變化真是太大了:高速公路修到了村寨口,距離高鐵站不過三四十公裡﹔通村路、通組路、連戶路修到了家門口,村裡水、電、網、物流暢通穩定﹔村寨環境干淨、整潔,老人可以在戶外下棋、喝茶,孩子們可以在籃球場運動玩耍﹔住房和城裡幾乎沒有差別,門前清溪、門后青山,又比城裡多了空氣清新。
回想2014年時,通過精准識別,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我和30多戶村民仍聚居在山頂,過著缺電、少水、路爛難挨的日子,就醫、上學更是困難重重。大伙常年隻能靠耕種幾畝稻谷加上外出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2015年,在國家扶貧政策幫助下,我所在的高首寨實現了整寨搬遷,住到了交通便利的山腰平地。搬遷后,像我這樣年紀的中年人,去打工體力不佔優掙不了多少錢,駐村干部、幫扶干部就想了許多辦法帶領我們致富,有人種辣椒,有人建魚塘養稻田魚。
駐村第一書記楊光祖是農行榕江縣支行副行長,他是主動請纓到咱們村挂職的。去年他來推廣種植百香果,我認真研究了惠農政策,決定試種20畝百香果。村裡還組織我們去縣裡培訓,到臨縣參觀,如果種植方面發現問題,就拍照發到種植群裡,科技特派員會指導大伙一起討論加以解決。
這幾天,我的百香果園今年第三次收果正在進行中,每摘一個果子我都非常開心。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實實在在幫助了我們。現在家裡的老二、老三先后考上省外的大學,在校時勤工儉學,放假回家還能幫我種植百香果。
生活努力就能看見方向,辛勞就有盼頭。我相信我們的日子會一年比一年好。
本報記者 汪志求採訪整理
兩口子的日子過得比蜜甜
■ 潘洪全 四川蒼溪縣 五龍鎮三會村村民
我今年44歲。這10年,無論是我的家鄉還是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我家建起了養豬場,年出欄生豬1150多頭,還種植了10.5畝的梨園,2022年可實現家庭收入20萬元以上,住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還在五龍鎮上買了樓房。兩個孩子都在鎮上讀書,我和妻子恩恩愛愛,互相照顧,兩口子的日子過得比蜜還甜。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政府的幫助下,加上我倆的努力,我家終於過上了好日子,實現了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當地致富帶頭人的轉變。
1978年,我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父親身體殘疾,母親身體也不太好,家裡兄弟姊妹又多,為了能過上好日子,而立之年的我便背井離鄉外出到廣州打工。
2012年,我決定返鄉創業,搞起了生豬產業,投入20多萬元,建起佔地9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共3棟圈舍,買來17頭生豬。但由於技術、銷路、交通不便等原因,第一次創業虧得一塌糊涂。2015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級干部的熱心幫扶,讓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2016年,政府引薦的溫氏集團,給我的創業增添了信心,我投入40多萬元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採取代養模式,加入溫氏集團。我隻需要交押金,由集團統一提供技術指導、飼料、防病防疫等服務,銷售后除去成本返還給我,這樣就降低了養殖風險,技術也有保障。忙碌之余,我堅持學習養豬知識。2016年,脫貧攻堅行動改善了村裡基礎設施,我家門口的通村路也建好了,運輸飼料更方便了。最終這批生豬出欄后賺了9萬余元,我被溫氏集團評定為優秀養殖戶。2017年,政府又幫助我種了100多株黃金梨,依靠“種養循環”模式持續增收。2019年我家順利脫貧,我的農場還先后被評為省、市、縣級示范農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依靠勤勞的雙手,我改變了命運。一人富不算富。未來,我要帶動村裡更多村民發展種養殖業,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等服務。同時,我除了努力致富外,也要教育好兩個孩子,希望他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努力回報社會。
本報記者 王明峰採訪整理
好政策讓日子越過越好
■ 馬海軍 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 東鐵賣村村民
我今年60歲。從前因為身患疾病,種地沒力氣,打工沒人要,再加上自己缺少文化知識和技能,孩子還要上學,那些年為生活沒少犯愁。
2016年初,村兩委干部和駐村干部來到我家,詳細詢問了情況后,我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拓寬增收渠道,到看病報銷政策兜底,還有安全飲水、廣播電視、生活用電、衛生廁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有效改善,既給我找到了脫貧路,更給我增添了信心。記得那年年初,來自中國聯通青海分公司的駐村干部楊國欽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給我們爭取到了種子肥料補貼,給我兒子聯系到外出務工的機會,還把我妻子納入到公益性崗位,參與村上的保潔工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政府這麼貼心,咱還有啥理由不努力?
經過大伙齊心協力的努力,2016年底,東鐵賣村的貧困戶實現了全部脫貧。從此,大伙的收入年年見長,磚瓦房、瓷磚地、水沖式廁所、壁挂式暖氣,已成為很多村民家的標配。村子裡,家家房前屋后種花種草,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門口,特別是在每年油菜花盛開的時候,咱這兒美得跟畫裡一樣。我家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過了1萬元,真真正正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摘掉貧困帽,心氣也更高。2019年,在楊書記的幫助下,中國聯通的百兆寬帶覆蓋到全村200多戶,我們還享受了優惠資費。一根細細的網線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不僅和親人朋友聯系起來方便了許多,我還通過短視頻平台學到了青稞和油菜的種植技術,並且把自己的種植經驗分享到網上,吸引很多人給予點贊評論,還有人私信下單,這可為我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
隻要踏踏實實地干,生活肯定還會再上一層樓。這兩天,我正忙著收拾家的房子,打算再蓋4間寬寬敞敞、亮亮堂堂的大平房,住著也舒心。接下來,我打算再承包幾畝地,把種植規模再往大擴一擴,借助好政策,讓日子越過越好。
本報記者 賈豐豐採訪整理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9月08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