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思與悟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就是科學家,雖然嬰幼兒還遠沒有達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們卻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備發現世界的睛。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師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利用大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及現象開展科學啟蒙教育,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元的科學經驗。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的科學活動內容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幼兒科學教育應該遵循其成長規律,設計符合各年齡段幼兒認知發展特點的課程。
在小班年齡段的科學教育中,應多開展觀察類的動。通過讓幼兒初步了解簡單的科學變化和科學現象,對科學的奇妙變化產生一定的興趣,如小班幼兒喜歡觀察自然中的現象,一株小花或是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中班年齡段的科學教育中,應多開展認知類的活動。如幼兒通過認識動植物的名稱特征,觀察動植物的共同特點,了解動植物的有趣之處,初步掌握人與動植物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中班幼兒的觀察已經有了明確的目的,不再滿足於對一些動植物外形的初步認識,他們更想探究其內在的科學發展規律。因此,可以利用班級自然角等區域,開展植物種植和動物飼養活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觀察動植物發展的變化。在大班年齡段的科學教育中,應多開展實踐類的主題活動。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使幼兒利用各種感官,主動了解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發揮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大班幼兒除了觀察之外,他們更喜歡通過操作發現事物的奧秘,教師可以在班級區城中投放適合的材料,如電路玩具等,投放圖文並茂的說明書,讓幼兒在觀察、動手中發現圖示的秘密,感受拼裝的樂趣。此外,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幼兒對實踐過程及發現進行記錄,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先做大膽預設,根據計劃執行相應的活動,並與同伴分享交流實驗的過程或結果。創設適宜幼兒探究的科學活動區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創設良好的科學活動區域,能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方面,教師可對幼兒園環境與課程建設進行整合開發,使科學活動區域成為課程准備、課程發展、課程記錄和課程延續的一部分。
“理論+實踐” 探索“3步”具體做法
整體規劃園所生態種植區。豐富種植品種,使園所生態環境成為一年四季戶外科學探究活動的資源。教師可利用飯后散步、戶外自主活動等時間,根據幼兒需求,指導他們對園中豐富的植物進行觀察、實驗、比較和記錄,引發幼兒對自然界探索的興趣。
有機融入幼兒園公共環境。通過展板、圖片、繪畫等方式,創意科學探究的內容,力求體現觀賞性、教育性、互動性、參與性。如幼兒對太空產生了探索欲望,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興趣,使用多種材料,與幼兒共同打造星空藝術廊道,既營造了“美”的氛圍,又分享了幼兒搜集來的太空知識,在欣賞的過程中深人學習。
靈活設計班級科學區域。結合班級主題、幼兒興趣設置班級科學角,可與自然角相結合,也可與數學區融會貫通。在投放材料時,教師除了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之外,也要按探究目標分層投放,排除過多材料帶來的干擾,引導幼兒指向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另一方面,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構建科學活動室,各類科學活動室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載體。科學活動要始終堅持幼兒親身體驗的原則,即讓幼兒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去親身體驗、領悟、思考、創造,將蘊含的科學知識物化成各種能看、能摸、能動的事物,為幼兒提供自主的、可操作的、有創造性的活動空間,創設適合幼兒進行動態、全面、開放的科學探究活動環境。活動室可分成四個主要區城:問題區、實驗區、提高區、挑戰區。問題區可開設植物角、動物角、自然現象角、人體之謎角、生活常識角等,實驗區可開設上浮與下沉、小鳥飛進籠、會唱歌的盒子神奇的牙簽、自制天平、玩紙船、降落傘、不倒翁、巧運乒乓球等﹔提高區可開設拼圖、七巧板、球杆連按、砌牆、摩擦起電、擰螺絲、制作小汽車、顏色變變空、釣魚等;挑戰區可開設魔方、走迷宮、骨牌、解鎖、玩陀螺、變形玩具、梵天塔、華容道等。
“總結+運用” 梳理豐富幼兒經驗的科學探究方法
幼兒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在幼兒科學教育具體教學中,既要遵循幼兒發展的特點,也要講究科學性,更要善於系統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策略。要按照整體性原則,打造綜合的科學教育活動模式。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遵循這一基本前提,運用實驗、制作、展示、討論、游戲等基本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活動模式。
具體來說可歸納為四大版塊“八個—”:看一看,玩一玩,是在展示、游戲中激發幼兒對觀察對象的興趣﹔想一想,猜一猜,注重幼兒對問題的探究,而不僅僅是了解問題的答案﹔試一試,做一做,是幼兒在觀察、猜想之后,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記一記,說一說,是幼兒操作后的記錄和發現,通過交流分享的方式,促進幼兒對探究過程中經驗的理解和建構。
要善於以游戲和實際操作推進科學探究。根據幼兒科學活動自主性原則和愉悅性原則,強調科學探究活動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如在夏天的大雨過后,花壇的泥土出現了許多蚯蚓,幼兒在活動時被突然出現的蚯蚓吸引了注意力,教師捕捉到幼兒興趣,可通過提問“為什麼雨天過后小蚯蚓都跑出來了”?激發幼兒探究蚯蚓的系列活動,通過搜集蚯蚓的科普繪本、自然角養殖蚯蚓等方式,讓幼兒產生特續他探索,並在體驗性操作發現中獲得豐富的情感滿足。根據幼兒科學教育創造性原則和規則性原則,通過科學小制作展示、科普劇表演等活動,培養幼兒對周團事物、現象進行觀察、了解、探究的興趣。
同時,通過探究過程中的質疑和驗証、知識經驗的交流和分享,提升幼兒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融合+聯動” 整合促進幼兒探究的相關資源
幼兒園、家庭、社會是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在對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中,應注重發揮各自優勢、整體融合、高效聯動,共同推動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
幼兒園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主陣地,其中教師的科學素養是關鍵。幼兒園應結合教科研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培訓,豐富教師的科學知識,幫助教師掌握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支持策略和途徑。結合科普教育周組織教師進行實踐,以〞一課三議”的形式打磨優質幼兒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教師對活動現場的深人分析與反思,激發教師的創新思維,培養教師的開拓精神,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促使教師科學素養的形成。
以家園共育為載體,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為了讓家長及時、全面地了解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園內可設置幼兒科學活動專欄,讓家長通過專欄了解近期科學活動的情況。在專欄開設特色科學角,展示園所科學課程,家長了解后可以與幼兒共同學習,補充一些在幼兒園裡學不到的知識,引發幼兒持續的、深人的探究。此外,還可以結合家長學校、科普周等開展親子科學探究活動,使家長在思想上與幼兒園同步,豐富幼兒的科學經驗和操作技能,提高家長支持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意識。
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還應和社會資源有機結合。教師應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發現或疑問,積極主動開展相關的探究活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和認識,還能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操作中獲得快樂。
作為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需要,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更為重要,敢質疑,敢推斷,並大膽地去驗証,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在嘗試、操作、探索中實現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貴陽市第十一幼兒園 周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