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護林員王華文:護綠40載 初心如磐

王欽 陳潔泉
2022年06月13日07:5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車行一路,山色一新,至穿岩村山腳,眼前是一望無垠的森林,密密麻麻,郁郁蔥蔥,高大的樹木枝條,將天空分割了一綹又一綹……這裡是貴州畢節市大方縣最大的一片生態林,也是王華文傾注了40年情感造林護林的成果。

1982年,為了植樹造林,王華文放棄了即將轉正為公辦教師的機會,在坡頭山上筑起現在居住的土坯茅草房。植樹、巡山、護林,這一干就是40年。“剛來這裡時,遍地是荒山,水土流失嚴重﹔現在滿山都是樹,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感到由衷高興。”40年來,王華文對樹的感情,就像精心看護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

如今,王華文守護的這片森林,已從最初的5畝發展到665畝。王華文用個人行動書寫護綠人生,不僅自己深入山間護綠,而且帶動村民植綠,幾十年來在當地掀起了植樹造林熱潮,讓昔日的荒坡沙溝變了樣,森林覆蓋率達72.4%。

植綠,為改善生態始終如一

“種地種到天,開荒開到岩。”曾是穿岩村的真實寫照。

穿岩村,又被當地人稱“坡頭”。幾十年前,“坡頭”山上住著不少人家,開荒種地導致土地石漠化嚴重,生態嚴重失衡,每年雨季的山洪暴發,讓村民們苦不堪言。

“每當看到洪水肆虐,我就想到底該怎麼辦?能不能依靠多種樹,改善一下生態環境?”那時候,王華文在山下擔任代課教師,每個月有些收入,生活還過得下去。不止一次目睹洪水的“威脅”后,王華文決定在荒山中種樹。

從1980年開始,王華文隻要一有空,就會背上樹苗到坡頭山上種樹,“多種樹就能少發洪水,想到這個我就很有奔頭。”王華文說。

為了好種樹、多種樹、能護樹,1982年,王華文干脆把家從山下搬回山上。自己種、動員學生家長一起種、自掏腰包請人種,他想盡一切辦法種樹,“多的時候一年能種2000棵樹。”他說。

郁郁蔥蔥的森林。彭佑林攝

從此,王華文開始大量的義務種樹,並一直堅持了下來。為了看管便利,他還在1990年時和村裡簽了承包期30年的協議,書也不教了,專心在坡頭山上種樹、護樹、管樹。

“以后啊,每天就盯著這一棵棵樹,期待它們以后長大。”坐在家門口,放眼望去,王華文指著房子周圍的茂密樹林,回憶種下去的時候,這些樹隻有膝蓋那麼高,如今已長得郁郁蔥蔥,筆直挺拔,大約有兩三層樓高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荒山換上了“綠衣”,665畝森林早已枝繁葉茂。

護綠,為守護生態傾盡心血

一個人,一片林,一輩子。

種樹、巡山、護林,王華文堅持了40年。

“同小偷周旋、與野生動物斗‘勇’、感受山間虫鳴鳥叫……充滿了無限樂趣。”王華文一邊樂滋滋的抽著旱煙,一邊講述著精彩的護林故事,總有說不完的話。對於護林的工作,他樂在其中,“樹不修不直,每天都得去打理,護林就像呵護孩子一樣。”

王華文在巡山護林。彭佑林攝

除了日復一日地護理照看,防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清明節前后,都是王華文最緊張的時候,覺也睡不安穩,“24小時都得提高警惕,不能放過巡山的每一個細節,即便是小小的煙頭也不能忽視。”

“為了預防火災,每一處都得反復確認,整個山頭一天至少跑兩次,他心細。”“有一次,遇見有人偷樹,鞋都跑丟了,腳上全是泡。”回憶起往事,王華文的妻子姚正先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姚正先說,隻要事關這些樹木,他總是不管不顧,有時天亮就出發,常常天黑了都還沒回來,成天不見人:“雖然看他太辛苦,但是一想到這些茂盛的樹木,就覺得一切都值。”

“大半輩子都住在山林裡,每一棵花草樹木都是我的心血,隻要守護好這一片森林,生活就更有意義了。”王華文說,他沒想過能從造林、護林中獲得多少經濟收益,隻想用半輩子為兒孫守護一片綠水青山,“很值!”

王華文在巡山護林。彭佑林攝

40年來,每當有人勸他離開,王華文都隻答一句,“舍不得,離不開。”

記者手記:

剛下過雨,林間濕漉漉的,一條小道延伸到山頂,略顯陡峭。順著這條路往上爬,半個小時左右到山頂,記者見到了王華文。王華文說,孩子們早已搬到山下的房子居住,自己住不習慣,選擇了留在山裡。和城市的喧囂相比,他和老伴更喜歡山裡的寧靜,更願意堅守在這裡,看著眼前的這一片樹林。

“雖然在山中待了大半輩子,但是繼續將這片山林管護下去的責任不能丟,我要繼續種樹育林,為兒孫守護好這一片青山。”造林護林,不僅成了王華文的終身事業,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而且也成了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換來人們對懂綠護綠愛綠的深思。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