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支邊支教,用奮斗書寫青春(青春派·我們都是青年志願者③)

本報記者 李亞楠 蘇 濱 祝佳祺
2022年06月12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志願者參與支教、支邊服務,將青春奉獻社會、報效祖國。

本版推出3位青年志願者的故事,講述他們在支教和支邊過程中的奉獻與奮斗。他們胸懷“國之大者”,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編 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托喀依鄉黨建辦干部劉春成:

“用奮斗實現青春的誓言”

“小劉兄弟來啦?快進屋坐!”阿合尼亞孜·麥提尼亞孜看到劉春成,熱情地上前握住他的手。阿合尼亞孜是劉春成志願服務時認識的第一個村民。

2019年8月,23歲的劉春成聽到“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喚時,懷揣著青春夢想,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當時打算“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從天津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服務於托喀依鄉海勒克庫都克村。

第一次入戶走訪,就是去阿合尼亞孜家。“我當時特別緊張,進門都不知道說什麼。”劉春成就看著一起入戶走訪的該村駐村“訪惠聚”工作隊時任副隊長蘇效杰怎麼做,“他是我的師父,也是指導我西部志願服務工作與生活的導師。”跟著蘇效杰,他一點點學會了怎麼做群眾工作、怎麼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怎麼調處糾紛……

劉春成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村隊黨支部書記抓好黨建工作,在2019年底托喀依鄉各村隊黨建考核中,他所在的村隊獲得了第一名,他也在走訪中幫群眾解決了不少困難。了解到阿合尼亞孜沒有固定工作,劉春成幫他介紹了工作,平時還幫他輔導孩子學習,用真心和實干換來了認可。

走訪入戶時,村民反映最多的是路燈問題,劉春成也深有體會:“隔很長一段距離才有一盞燈,有些還是壞的,一到晚上,大家都不出來了。”劉春成將問題反映到“訪惠聚”工作隊,工作隊投入20萬元為村裡安裝了42盞路燈。“現在一到晚上村裡可熱鬧了,聊天的、散步的,都不怕摔跤了。”劉春成說。

在志願服務中,劉春成特別重視民族團結:“我服務的是少數民族村隊,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大家團結在一起謀發展。”為村民帕麗丹·馬木提舉辦婚禮、護送孩子上學、為群眾摘棉花、為村民打掃庭院……一件件小事把情誼種在了海勒克庫都克村老百姓的心裡。“雖然我做的事都是瑣碎的小事,但對於村民來說,有些解決的就是大問題。”劉春成說。

2020年春節,作為村隊裡年齡最小的干部,劉春成本該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他主動放棄了回家過年的機會,申請留在村隊,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第一師阿拉爾市西部計劃志願者第五團支部書記,劉春成協助村隊團支部組織建立起海勒克庫都克村青年戰疫志願服務隊,帶領青年志願者深入村隊廣播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為散住戶送去生活物資。他告訴記者:“我就是那會兒學會了騎三輪車,把物資及時送到每家每戶,在疫情防控期間讓他們深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每次服務期滿,劉春成都會寫申請延期服務,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工作地點也從村裡換到了鄉裡。“我覺得,人生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一步都會有不同的驚喜。一路走來,我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我要為西部建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用奮斗實現青春的誓言。”劉春成說。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崔嘉欣:

“想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從湖北赤壁到恩施,再到貴州,今年24歲的崔嘉欣已有4次支教經歷。尤其是扎根貴州余慶一年,她對支教二字的理解更為深刻:“愛是教育的本源和歸宿,很慶幸自己能邊感悟邊踐行。”

崔嘉欣是華中師范大學一名碩士研究生。談及支教,她直言是受老師的影響:“從小到大,老師就像一盞燈,一直指引著我。我也有了一個教師夢,想幫助更多人。”

2017年,當時還在讀本科的崔嘉欣成為一名預備黨員。為了能到基層鍛煉,她利用暑假時間,先后到赤壁、恩施支教,其間跟同學一起到村民家借宿,在政府辦公室打地鋪,甚至還睡過睡袋。盡管沒少吃苦,崔嘉欣仍然堅持下來,並想進一步挑戰自己。

2019年8月,作為中國青年志願者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崔嘉欣毅然踏上貴州這片熱土,奔赴遵義市余慶縣他山中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

“來之前,學校特意提前組織培訓,涉及教育教學、政治理論、行政管理、安全教育等內容。我還報名參加了全國教學技能比賽,以賽代練。”雖然做了精心准備,但剛到他山中學,崔嘉欣被安排教英語,還是有些措手不及,“我是學物理的,現在要立馬轉換身份,負責3個班189個孩子的英語課,其中還有一個是體育特長班,跨度實在有點大。”

他山中學是余慶縣的一所獨立高級中學,2014年建成使用。因師資力量薄弱,生源質量不佳,這裡的孩子英語基礎普遍偏差。

“第一次月考,3個班的英語成績處於下游,真給了我一個下馬威。”看到眼前孩子們的處境,崔嘉欣明白了學校的用意,“學校缺什麼,讓你教什麼,這才是支教的意義所在。如果能用一年的青春成就這些孩子,再苦再累也值!”

崔嘉欣隨即聯系家裡,把自己之前的英語筆記、教材寄了過來。她又借助視頻學習,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努力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每天至少3節課,不是上課就是備課,經常忙到凌晨。”

眼見孩子們的學習剛有起色,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計劃。好在這群孩子很爭氣,英語成績穩步提升。期末考試時,3個班均位於同類班級的前列,崔嘉欣高興得合不攏嘴。

除了英語教學,崔嘉欣還拓展支教內容,盡力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服務。“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創辦‘華博學堂’,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為70多名留守兒童營造溫馨快樂的成長環境。”崔嘉欣介紹,為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她還組織策劃兩屆“筑夢華大·與愛同行”公益訪學項目,累計籌集善款近20萬元,幫助72名山裡娃走出大山、到武漢訪學,為他們成長成才注入動力。

崔嘉欣仍然記得,班裡的一個男孩曾因成績不好而輟學打工,她勸說半個多月后,他才重拾信心、重返校園。“既要琢磨課堂教學,又要關注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學習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崔嘉欣說。

“直到現在,大學寢室裡還備有余慶的辣椒醬,以前根本吃不慣,現在不吃倒有些不習慣。”如今,早已支教期滿的崔嘉欣,仍然惦記著遠在貴州的孩子們,“我一直跟他們保持著聯系,今年還打算再去余慶。”

因為這段寶貴的經歷,崔嘉欣對未來規劃也更加清晰:“教師是我的第一目標,想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讓他們像自己一樣,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

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周彥伶:

“支教助學是讓我快樂的事”

“周老師,我馬上要升初中啦。”打電話的女孩名叫小雪,是廣西百色市平果市第五小學的學生。聽著電話那頭女孩開朗的笑聲,周彥伶難掩喜悅之情。

2019年的夏天,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周彥伶報名加入西部計劃,成為學校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廣西隊隊長,奔赴廣西百色市平果市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出發前,同學們對西部有諸多想象,但當抵達了目的地,伙伴們的情緒都有些失落,“學校的硬件環境比想象的好很多,他們是不是沒有那麼需要我們的幫助?”

不過,當周彥伶和伙伴們深入了解情況后才發現,這裡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了。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周彥伶給予了很大的關注,讓他們感受到愛和溫暖。

除了關注自閉症學生,周彥伶也關注到了困境兒童。“小雪,跟奶奶回家。”某天放學,年邁的奶奶接孫女的場景觸動了周彥伶。她了解到小雪因為父親過世、母親改嫁,自幼跟著年邁的奶奶和生病的爺爺一起生活。一次家訪的機會,周彥伶走進了小雪的家,那是一間8平方米的出租屋,燈光昏暗,做飯吃飯讀書都在一個房間。

“一些志願者主要是送錢送東西,其實除了物質上的支援,孩子們更缺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愛和支持。”學校同事的一席話令周彥伶深受觸動。

周彥伶所支教的小學有不少學生因疾病、隔代養育、親屬寄養、單親喪親等問題陷入困境,2020年,周彥伶聯合母校校友發起了“含弘班”助學計劃,在“廣西青空間”易地扶貧搬遷點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開設“含弘課堂”,將有學習困難、生活困難等實際問題的學生納入班級統一集中幫扶,通過定期給予成長陪伴和課業輔導,填補困境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為減輕經濟困難家庭的壓力,支教團想盡辦法籌資,從最開始的說服校友捐助,到摸索做網絡主播推銷當地土特產,支教團前后籌資5萬余元,全部用於困境學生一對一的資助。

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周彥伶和支教同學們還一起開辦了興趣社團和興趣課程。從廣播站到播音主持,從足球籃球社團到聲樂教學,在學校的支持和支教成員們的努力下,興趣社團和課程辦得如火如荼。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周彥伶和伙伴們心裡十分欣慰。

白天上課,晚上就在教室旁的辦公室睡下,沒有獨立衛浴,人生地不熟,氣候飲食不適應……周彥伶坦言,面對種種困難,她也想過放棄,但骨子裡的不服輸和助人的快樂都使她最終堅持了下來:“支教助學是讓我快樂的事,我樂在其中。”支教一年,周彥伶與團隊在支教地先后承擔了38個班級13個科目的教學任務,累計授課達1600小時、覆蓋學生超6000人。

周彥伶告訴記者,西南大學曾經有一位支教學長為了帶完高中班,延長了幾年支教時間,支教結束后直接回老家做了全職教師,這位學長也成了他們的“偶像”。今年她也將碩士畢業,在被問到職業規劃的問題時,周彥伶笑著說:“未來我希望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之花。”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2日 第 05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