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七星關區:發展茶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2022年04月27日09:30 |
小字號

作為“中國古茶樹之鄉”的七星關區,生態條件和地理優勢得天獨厚,茶的種植歷史悠久,茶文化根深蒂固。茶,毋庸置疑,成為了七星關區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名片”之一。近年來,七星關區立足優勢資源,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茶葉經濟,著力念好“山”字經,做活“茶”文章,全力發展生態有機茶,不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產業興旺、綠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持續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每年的3、4月份,正是春茶的採摘關鍵季節。在楊家灣鎮開林茶場,舉目眺望,滿山的茶樹披著綠裝,整起排列、層次有序,儼然就是一片茶海,茶葉吐露著新芽,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走近茶場,工人們正穿梭在茶園中忙著採摘明前茶,隨處可見茶農們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嫻熟地採摘著茶青。

貴州畢節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茶場採收春茶。

茶農們一捻、一挑,不一會兒,一捧嫩綠便裝在茶簍,動作十分嫻熟。袁永忠是楊家灣鎮開林村村民,在村兩委的積極動員下,他把自家的7畝土地流轉給茶場種植茶樹,平時他還可以在茶園裡務工,增加一些收入。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茶場,每年每畝地給500塊錢,同時還優先讓我們在裡面務工,負責管護茶園和採茶等工作,每天有100塊錢左右,還是很可以的。”袁永忠高興地說,發展茶葉種植,讓附近的村民可以找到就近務工的機會,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方便照顧好家庭,這樣的生活還挺不錯的。

據了解,開林茶場建於2017年,經營主體是貴州七星奢府茶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採取“土地流轉、基地務工、茶園反租倒包”三種模式發展茶葉種植。作為“七星關區茶產業標准示范園”之一,該公司目前共有茶園333余公頃,茶樹種植面積達253余公頃,主要涉及放珠、楊家灣兩個鄉鎮的4個村(社區),已經成園的近120公頃,“七星韻霧”為該公司的主打品牌,品牌和經濟效益已日益凸顯。

七星關區春茶採摘。

“我們流轉當地群眾的土地發展茶葉種植,在支付流轉費的同時,優先給他們提供務工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同時還可以培訓他們的種植管理技能,鼓勵他們自己發展茶葉種植。明前茶採摘期間,每天用工量在300人左右,每人每天平均工資可達到120元至150元左右。”貴州七星奢府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勇表示,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該公司2022年明前茶大概可以達到2800多斤干茶,產值在80萬元至100萬元左右,全年茶加工生產總產量預計可達到14000斤干茶,總產值在160萬元至180萬元左右,除銷售本地市場外,該公司的茶葉銷售市場主要在江浙一帶。

近年來,茶葉的高質量發展已成為了七星關區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不斷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茶葉基地的建設還給相關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和農村實用型人才提供了實訓基地,讓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得到迅速提升,積極助力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七星關區春茶採摘。

在朱昌鎮大坡茶場基地,來自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正在茶場內舉行“現代學徒制”拜師儀式,將在茶園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茶知識和茶葉採摘加工等技能學習。隨后,師傅帶著徒弟們來到茶園,給他們介紹茶葉基地的相關情況,為他們普及茶葉品種及茶葉採摘標准等有關知識,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提升。

“我們同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茶葉實訓基地,為學生們提供技能實訓機會,讓他們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更好地鍛煉和提升他們的專業實操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需求。”大坡茶場負責人王祖剛說,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可以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讓學生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七星關區太極古茶首批明前茶加工。文杰攝

“我們茶場今年的明前茶干茶生產量可達6000斤左右,預計產值在80余萬元,年產干茶量可達60000斤左右,全年可帶動就業20000人次左右。為了確保茶葉綠色、生態、健康,我們選擇種植的茶樹為老茶樹,始終堅持科學管理的方法,不過多干預茶樹的生長,讓茶樹自然生長,所以茶園的茶葉基本屬於生態野化茶。”王祖剛說, 該公司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堅持人工除草、不打農藥,解決了茶園的管理和茶葉生產的問題,保証了茶葉的干淨和醇香味美,給廣大愛茶人士提供優質茶品。同時,還能夠解決附近群眾的就業問題,給周邊百姓帶來實際利益,讓他們增加務工收入。

朱昌鎮花廠村茶葉種植示范基地。

如今,七星關區茶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趨勢,茶山已變成了金山銀山,產業規模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凸顯,不斷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有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快速發展。目前,全區茶園面積達12000公頃,建有5個區級茶產業示范基地、45個鄉級示范基地,主栽品種為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和古樹茶等。全區投產茶園面積2673余公頃,產量1166.7噸,產值達23596萬元,2021年累計帶動農戶8056人,帶動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圖/文 周佐建)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